文化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过前期精心筹备,昨日,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揭牌,“开门迎宾”,助力非遗活态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也是全区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萧山图书馆相连,总面积为720平方米,含展陈空间、体验空间、非遗档案室、非遗影音室等,公众可以在读书自习之余走走看看,了解非遗、欣赏非遗。
馆内设有“钱塘潮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共有130多件(套)珍品。展览分为匠心之形、节岁之意、故园之音、衣冠之道、时代之遇五大篇章,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到民俗、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集中展示了萧山区非遗概况及保护成果,是萧山非遗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现代表达和焕然新生。
在“匠心之形”展区,萧山花边精美繁复的针法图案、越窑青瓷的“土与火之歌”等各类传统项目精彩纷呈,“节岁之意”展区则陈设了一盏点亮的大龙灯,把河上龙灯胜会的景象“搬”进了场馆。此外,这里也是文化创意空间、休闲空间。在“时代之遇”展区,陈设的展品来自第三届萧山区非遗文创大赛的优秀作品,创意茶食、南宋官窑挂件、亚运会主题的手机壳……种种文创产品,让萧山非遗在新时代展现出更璀璨的光芒。
据了解,萧山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现全区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4项,省级12项,市级18项,区级106项;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2名,包括国家级3名,省级15名,市级37名,区级117名。
“本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也是一个链接平台。我们在乡村都设有非遗工坊、传承基地、体验基地,群众可以在这里了解非遗展品,也可以到实地、到镇街去看看,深入了解项目背后的技艺、传承的故事。”萧山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馆长、主任李萍表示,“除了静态的展示,非遗保护更重要的是活态的传承。接下来我们也会每周安排一些体验项目,让老百姓走进我们的场馆,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王美琳 陈伟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