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萧山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在萧山方言内部,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以“北海塘”古堤址一线为界,城区及其以南地区(即余暨和永兴县原县域)的方言基本相同,其中南片个别村受毗邻的诸暨话和富阳话影响较大 ;东片[“北海塘”以北,清嘉庆(1796—1820 年)后形成的钱塘江南岸冲积平原,惯称沙地区]的方言则与绍兴话相近,其中沙地区西北沿江的南阳街道赭山西仓一带,原为海宁县一部分,清嘉庆年间钱塘江改道后其地离北连南,成为萧山一部分,当地居民口语方言保留苏嘉湖片海宁方言的基本特征。
【风俗】 萧山风俗具有吴风越俗的一般特征。萧山风俗与绍兴风俗多有相同、相似之处,南阳等地因钱塘江改道,保留对岸海宁的一些风俗,南片则受古睦州、婺州风俗的某些影响。河上板龙等习俗随宋室南迁,从中原传入萧山,保留着北方民俗029文化的基因。萧山人民在吸收交融诸多民俗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俗。务本重农,耕织唯勤 ;尊师重教,不事奢靡 ;和气诚信,民风敦厚 ;尚礼仪,笃交亲,重祭祀。有楼塔的过半年、裘江的五月廿二划龙舟、沙地的正月十四迎紫姑烧蝗虫,以及请“赤卵”年菩萨等独特风俗。(区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