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22 日,萧山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汪某军送 回老家,70 多岁的老父亲喜极而泣,紧紧握住儿子的手久久不 愿松开。 汪某军,“70 后”,安徽人。12 年前,他从老家安徽定远走 失,家人都以为他溺水而亡,甚至为他注销了户籍。不幸中的 万幸,他流浪到萧山后,萧山救助站成了他临时的“家”。
汪某军是 2016 年流浪到萧山的,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巡查时发现 他在萧山宾馆门口乞讨。当时他自称王某楼,经劝导后被接入 救助站生活。很快,工作人员发现他与人交流困难,后经区精 神病院检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于是他被安排住院治疗。
每年,区救助站都会为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者寻亲。2018 年,区救助站第一次通过人脸识别为“王某楼”寻亲,但没成功。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2019 年通过“今日头条”再次为 他寻亲。
很快,好消息传来,查到高度相似的信息,王某楼的真名 疑似为汪某军,生于 1979 年。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户籍人口状 况为注销,而且注销类别为“死亡”,虽然查到了他的家庭住址、 亲人姓名和联系电话,但电话号码是错的。 区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9 月 19 日通过定 远县救助站联系到了汪某军所在村,通过当地村干部找到了其 家人,并得到身份确认。11 月 22 日,离家 12 年,被认为溺亡 的汪某军,在区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家之路。
“在火车上,我们说送他回家团聚,他表现得很开心,一路 上一直望着窗外。”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汪某军 70 多岁的 老父亲在当地村干部陪同下,早早等候在定远火车站。看到走 失了 12 年的汪某军,老人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既激动又高兴 : “在萧山养得白白胖胖了。”汪某军的父亲和村干部一个劲地感 谢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太感谢你们了,太感谢萧山了。”
一间暖房、一床棉被、一碗热饭,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来说是雪中送炭,但更珍贵的或许是一张在迷途中可以回家的车票。随着科技的发展,区救助站在寻亲的手段上引入 不少“黑科技”,除全国寻亲网登记的传统方式外,2017 年引 入“互联网+”和 DNA 比对寻亲,2018 年又引入“人脸识别” 寻亲。
区救助站自 2017 年 3 月开始为滞留人员寻亲以来,先后通 过人脸识别、DNA 比对等手段为流浪者圆了回家梦,累计为 26 名滞留人员成功寻找到亲人。 (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