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萧山话传统代词系统的弱化倾向

发布日期:2019-09-02 15:3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1“何西”的淡出

综上所述,萧山话中疑问代词系统,具有其显明地方特点,但就其语义类型分工来看,“何X”和“哪X”的模式与现代汉语中“什么”和“哪”的模式很接近,尤其是普通话中“什么”用法的拓展,使得萧山话中与“什么”处于相当位置的“何西”也相应地有了类似的发展。但“何些“在萧山话中虽然语意为“多少”、“哪些”、“怎么样”但语音语调因说话背景难有规律可循,在语义上也较特殊,这种口语用法已经开始少见,一般大都用“多少”“哪些”“怎么样”来替代,语义变得单纯明确起来。

2语境依赖增强

萧山话中的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一样,不能离开具体的语义环境或背景。如现代汉语的“我去看病”,医生说时是给病人医病,病人说时是去让医生治病。萧山话的“哪噶套”,问话人指的是“什么样”、“怎么样”,而答话人的“哪噶套”是指“这么样”、“这样子”。不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就难懂或误解其意。但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下,方言障碍也就不明显了。常见的是,说土语者指着某样物品说“诺”或说“诺!来答阁里”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开放的语言环境中,萧山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沟通并没有太大困难。萧山话中一些土语色彩过重的疑问代词,在与外来人员的交往中,将趋向逐步同化,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分化现象突出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的方言。①如上海人永远使用上海方言,杭州人始终说杭州话。由于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又主要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因此也就习惯地以地区来指称。萧山的中西部以标准萧山话著称,本文的疑问代词亦以此展开分析的。而到了萧山南部,由于同诸暨一带的人缔结姻缘的较多,生活上交往较频,因而产生了萧山方言中的“亲属语言”,语言中交杂浓重的诸暨口音,这种语言现象在楼塔一带盛为流行。在楼塔、临浦两地,共同把“何”(hó)发成hè(喝)的音(后舌擦音),如“何个”(hè gé),“个”的发音短而轻,有弱化和脱落的现象。萧山东部的瓜沥、头蓬一带,也因交往与婚姻关系,融入了绍兴话的成分,也产生了“亲属语言”。语音语调中带有较重的绍兴话的口音。比较明显的“何个”发“海(háī)个”或“哈(hǒ)个”的音;

“怎么样”说成“呐(nè)噶套”或“什噶套”,把“是不是”说成“阂老”(hé lǎo)。有时还把某样东西说成“格个佬舌头”。无论萧山话怎么分化,其疑问代词系统从词汇和语法上看仍是稳定的,差别仅在语音而已。而方言分化本身,则是对语言地方浓度的稀释。

4共同语化加速

同一方言或土语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差异是方言分化,而方言的分化往往代表某一传统的方言土语的消失过程。所以从萧山话的分化现象看,其共同语化现象正在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的萧山,正在经受汉语普通话的强力冲击。然而,不少萧山人仍在使用萧山话这一现象反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障碍,年龄越大交流障碍越大,年龄大小对交流的影响程度是成正比的。周恩来同志在一九五八年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全国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我国汉族人民中努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①

推广普通话,即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