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二彪近照
人物名片:戴二彪,萧山城厢人,1992年赴日本留学,1997年取得京都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任职日本国际东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改名为亚洲成长研究所),现担任常务副所长兼研究部长和教授。
在中日学术界,2012年出版的《新移民与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影响力,全面且独到的见解,受到国内不少学者推崇,甚至还间接影响了上海等地的人才政策。而它的作者,正是萧山人戴二彪。
用一辆自行车跑遍上海
生于教育之家,戴二彪从小就是学霸。1980年从萧山中学毕业后,16岁的他只身一人到上海求学,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至研究生毕业,此后入职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城市经济研究和国际大城市发展研究。
面对方兴未艾的大都市,风华正茂的戴二彪两眼放光,浑身充满干劲,在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他用一辆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大上海。在1987—1992年这五年时间里,为研究浦东开发及房地产改革等课题,他经常白天深入棚户区和浦东田野调研,晚上则在台灯下埋头写报告,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
“不辛苦!那时候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心想着把中国建设好,也相信中国会更好!”戴二彪说。正是凭借这股肯吃苦、不怕苦的萧山精神,他很快脱颖而出,20多岁就成为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一次日本访问团接待中,戴二彪碰到了一位京都大学著名教授,在多方探讨及热情邀请下,1992年8月,戴二彪踏上了赴日求学之旅,从此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路。
为推动东亚发展“鼓与呼”
来到日本后,戴二彪先是用5年时间拿下京都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来进入亚洲成长研究所工作。中国人在日本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很多,但担任主要负责人的很少,戴二彪算一个,他目前是亚洲成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研究部长。
虽然身兼数职,但对于戴二彪来说,学术研究是他毕生的追求。每周,他会花1—2天时间给博士生、研究生上课,其余时间则沉迷学术研究,或到各地参加学术研讨,或在屋中潜心研究。除了研究亚洲经济发展、国际人口(人才)流动和移民政策等课题外,20多年来,他一直在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鼓与呼”。“一旦这个倡议落地,将推动东亚经济圈内各国经济共赢发展。”戴二彪表示。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仍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戴二彪不放弃,每年会抽出两三个月时间,奔波于中日韩三国之间,积极沟通与交流。如今,在戴二彪等努力下,缩小版中日韩贸易区的推进机构——“环黄海11城市市长会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打心底感到开心。
身在日本,却也心系祖国。作为民间的中日学术交流大使,戴二彪笑称,前些年,研究所是中日学术交流的“据点”,来了一批又一批国内高校访问团;而这几年,他转型成为“空中飞人”,常常辗转于中国各地,到处讲课与交流。角色转换间,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进步,并为之自豪。(王慧青 魏乐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