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与湘湖

发布日期:2019-08-17 16: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孙娟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

湘湖三期有座水仙桥,令人联想到旧时湘湖水仙满湖的情景。初春水暖,湖面似镜,十里长堤,柳色翠绿,渔烟淡荡,水仙摇曳。此时,湘湖人家有祭祀水仙神的习俗。此中缘由,不得不提到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毛奇龄。

毛奇龄在他的《水仙五郎》中以优美的文词,记述了湘湖水仙花节与潮神之关系的民间故事:相传有兄弟五人傍湖而居,事母至孝。水仙花开的时候,其母患病,“思鱼餐,戒勿扰水中花”。兄弟几人看看满湖都是水仙花,很难捉鱼,于是入钱塘江捕鱼。因潮至,均漂去,成为潮神。水仙花开时,他们曾骑着白马回到故乡来看望过母亲。人们因此祭之,并形成习俗。此后,每当水仙花开后,湘湖人家都要采莼摘菱,进行水上作业,祭拜水仙神,既是风俗使然,也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

毛奇龄的《水仙五郎》是他对地方史实的挖掘、纠正与整理的贡献之一。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又字齐于,别号河右、初晴、晚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故称其为西河先生,俗称毛西河,萧山城东里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5)隐疾归里,专事著述。今天以“西河”命名的有西河、西河路、西河公园等,都在当年的毛氏故居附近。

晚年的毛奇龄将所有的情怀寄予湘湖,编撰了《湘湖水利志》,搜集了湘湖水利的成规、先例、轶事,按年次顺序编述,甚至在治湖变迁和争执要点方面,都很周到。毛奇龄主张重申陈规、先例、修复湘湖、维护用水,预防私人占有。此书以一代博学的自信和不厌舌祸笔祸的笔锋,目标直向侵占者做直截了当的批判。这部水利专志付梓后,以浙江巡抚采进本荐诸四库全书馆,被收入“存目”,成了后人研究湘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为保护湘湖,毛奇龄更是以自己的如椽之笔为武器,抨击和揭发毁湖渔利现象。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得悉湖民孙凯臣等人私自筑堤架桥,继而有人效尤,筑塘围田,蚕食湖面,严重影响了四周农田的灌溉。他拍案而起,“扶病捉笔”,撰写了《湘湖私筑跨水横塘补议》和《私筑湖堤揭子》,力陈私筑塘埂、围湖侵占之害,据理揭发上告,使湘湖私围滥垦之风得到了有效阻抑。

毛奇龄晚年勤于笔耕之外,效仿耄耋放翁之雅兴,尽情享受山水之乐,投入到湘湖的怀抱。他爱领略湘湖的澄波万顷、青山烟林,爱观赏湘湖的荷风午凉、村姑采莼……《入湘湖书事》:“落星湖畔草茫茫,别有澄波万顷凉。溪口一桥连大路,城里几里到横塘。青山入浪烟林动,翠藻绿岩水带长。隔浦交鸟惊棹起,藕荷深处又成行。”“环山净卷碧琉璃,紫幕红茵度水涯。稻叶暗抽早溉后,荷风不断午凉时。龙堂濑浅杨王宅,鸟道云盘句践祠。荡桨女儿归独晚,前湖新约采莼丝。”作为萧山本土大族代表和文人结社的元老级人物,毛奇龄对促进湘湖明清时期诗歌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