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成功之路 为何能走这么远

发布日期:2019-05-08 17: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1986年7月10日深夜,鲁冠球还在书房里修改资料。

35年前,我和迟全华、周守瑾到萧山采访走在改革前列的乡镇企业家鲁冠球。35年后,这位没有“退休时间表”的战士已经永别了他深爱的万向。回想过去对鲁冠球的多次采访,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创刊7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组织“同走新闻路”活动,老中青三代新闻人共同探寻鲁冠球的改革创新精神,很有意义。

1984年春,我在上虞采访时,接到报社领导电话,要我去萧山采访鲁冠球。当时鲁冠球已经小有名气,但对于这位“乡村能人”,也有一些不同声音甚至是争议,比如,企业搞好了,他自己该不该拿高额奖金?率先致富了,他自己该不该率先建新居?对这些争议,我们没有预设立场,而是通过采访去寻找答案。

到了位于萧山宁围的万向后,我们3个人在万向职工宿舍住了整整一星期,做了大量外围采访。每天采访结束回到宿舍后,我们3个人边下棋边讨论,鲁冠球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和鲁冠球正式面对面采访的时候,他很有激情,很有想法,语言也很有特点。后来,我们就合作采写出了《鲁冠球成功之路》这篇报道。报道刊发后,引发更多人对鲁冠球、对万向的关注。

后来我对万向的发展还多次做过跟踪报道,也和老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鲁去世后,他的儿子鲁伟鼎说:“面对最大困难时,他最乐观;面对最多风光时刻,他最谨慎;面对最大需求时,他能表达不需要;面对失去一切时,他还在惦记减轻别人的痛苦。”我觉得,确实是这样。去年,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中央表彰了100位改革先锋,其中就有老鲁,对他的评价是“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

鲁冠球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鲁冠球精神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农民实现自身现代化的缩影和代表。改革开放40年,成就了许多中国企业家,鲁冠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带领一群农民,通过投身工业化这条道路,实现着他们自身的现代化。从最早搞现场管理,到搞要素管理——“两袋投入”(即脑袋和口袋),再到搞战略管理,从一家草根民营企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鲁冠球实现了农民自身的现代化。这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气质的转变,是一个从最初不自觉到后来半自觉、自觉的转变,一个非常伟大的转变。

这个转变还在路上。在我国更多地方,农民自身的现代化还在不断推进中,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现实命题。今天,我们怀念鲁冠球,就是要传承他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推进这个进程,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手记

经典作品如何炼成

曾羽 陈潇(浙江大学学生)

穿梭于万向精工的智慧车间,智能机器人正在生产销往全国各地的轮毂轴承。让人难以想象,50年前的万向还只是个小作坊。车间门口印着“讲真话,干实事”的标语,其提出者正是被称为“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的鲁冠球。

初识鲁冠球,是通过浙江日报早年刊发的《鲁冠球成功之路》,4000余字,让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开拓者形象跃然纸上。尽管是35年前的报道,但3位浙报记者对人物的精准判断和细节的深入刻画,就算放在今天也是经典。“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成了我们此行最想探寻的答案。

在万向集团的会议厅内,集团工作人员莫晓平和原文作者之一周守瑾老师作为亲历者,为我们还原当年采访情形。周老师清晰地回忆起35年前和鲁冠球交谈的场景,从采访的时间、地点、座次,到对话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提问,一切如数家珍、恍如昨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的老记者已是90岁高龄。谈起这篇报道的“经久不衰”,周老师称自己只是作了回“搬运工”。他还记得,为了还原胶南订货会的场景,他连珠炮式地向鲁冠球发起追问“你坐什么车去的”“大车还是小车”“大车有几个人”“你们分别坐在哪”,有了丰厚的素材和详实的细节,剩下的才是文字的推敲和逻辑的串联。

但我们仍满怀疑惑地向周老师发问,为何鲁冠球会成为长盛不衰的典型,为何老记者们在35年前就有着深刻的洞见?周老师谦虚地解答说:“我和老鲁接触后就认定他是一个踏实可信赖的人,不是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写,而是他一直是这么做的。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用这些事情本身来阐明鲁冠球的观点,作品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久的未来,记录时代的笔将交到我们手中,到那时,我们又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此次“同走”,周老师等前辈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践行,给了我们答案。

专家点评

鲁冠球四个“家”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鲁冠球的学习精神非常了不起。他一直说,他就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凭,没什么学历。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从萧山跑到浙江大学来听课。后来,他被浙江大学聘为MBA导师,被授予香港理工大学名誉博士。他这一生都在学习,一步一步往前走,超前引领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2018年,我带领团队研究了鲁冠球的创新创业过程,我用四个“家”总结了他作为企业家的一生。

第一个“家”叫创业家。

鲁冠球的成功不仅在于从7个人、4000元家当起步,带领万向发展成为千亿级跨国集团,更因为他48年的企业经营史都在精准“踩点”,使企业的每一个重要发展节点都与时代机遇完美结合。鲁冠球的首次创业动机非常简单,为了吃饱饭。后来,他自己能吃饱了,就希望亲戚朋友也能吃饱,便把他们招到工厂里来。再后来,他到各个村办小厂,带动全乡老百姓致富。等村里人致富了,他就要发展乡镇企业,为中国农民走出一条路子来。这个梦想逐步实现后,他又有了更高的追求,要为国家争光,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个“家”叫创新家。

创业是捕捉机会创造利润,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鲁冠球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创新发展道路,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最早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之一,是最早建立企业研究院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开展创新孵化的企业之一。我记得国家在2005年前后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时,设立了创新体系的国家奖,万向是第二批以创新管理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照此推算,鲁冠球的创新理念至少超前了20年。

第三个“家”叫战略家。

鲁冠球在往前谋划每一步时,能够远远看到产业、经济、市场、行业的发展前景,能够超前行动,我觉得这就是战略家。很多在今天看来符合常规的做法,放在30年前是非常有独特眼光的。比如,1984年第一批产品走向国际,1994年成立万向美国公司,90年代开始并购了几十家海外企业且治理非常成功,2015年启动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建设。每一步都有前瞻的战略,究其原因,在于其独到的视野和思维。

第四个“家”叫哲学家。

鲁冠球能够对制度变迁、社会认知和党的政策有如此高的领悟,很不容易。因此,他能够成为“常青树”,受到大家的尊敬。比如,在经营哲学上,他说:“既要控制风险,也要大踏步前进。”能够如此精妙地处理好“风险”和“稳健”、“大胆”和“谨慎”的关系,中国民营企业家难有出其右者。

来源丨浙江在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