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每逢农历五月廿日,就得开办举行一年一度的“分龙节”。
何谓“分龙节”?据《辞海》“分龙雨”条目解释:“分龙雨”是指地方性热雨,在太湖流域一带把每年农历五月廿日定为“大分龙节”。民间传说,这一天东海龙王分派龙子龙孙到各地行云布雨,地方性热阵雨就多起来,火灾就相对减少,所以用办“分龙节”的形式,来纪念东海龙王的功德,因龙能吐水,水能克火,这是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来消灭火灾。实际上,“分龙节”就是旧时民间“消防宣传日”。
瓜沥镇在每年的这一天,把所有的救火设备(木龙)聚在一起,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按一定的运作比赛速度,哪一支“木龙”发挥得最好,就是一支勇敢善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灭火作用的队伍。为此,这一活动深受百姓赞扬,也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
瓜沥镇“分龙节”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名闻省内外。其大约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瓜沥己比较闹热,工商业也较为发达,以蚕桑棉花业和手工制造业为主,成为当时绍萧两县交通水陆码头,是南沙一带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集散地。在当时大部分地区都是砖木结构房子,南沙地区都是草舍,俗语说“贼偷一半,火烧全完”,如果用火不当,很容易发生火灾,加上木结构房子如果失火,如果救火勿及时,就会“火烧连营”。
针对这一实际状况,防火问题,不可忽视,成立灭火救援队伍也较为迫切。在镇上首富“金毛爷”的创导下,瓜沥首次成立“救火会”,他从绍兴城里买来救火“木龙”一台,取名“久安”防火龙,并组织起有36人的队伍,成立首支救火队。每人发救火龙会号衣一件,救火时穿用,衣服印有“久安”二字,大旗上印有青龙一条。整支队伍形象以龙为代表,含龙能喷水,水能灭火的意义。当时的救火队按报警早、损失小的要求建立,拷锣报警制度,分地段进行,初听到火讯为头锣,紧邻负责区域为二锣,听到锣声为火起信号,队员不管白天或晚上,必须急速到达救火“龙房”各就各位,在指挥的指引下,奔赴火灾发生地,大旗插在哪里,“救火龙”就放在哪里,以就近水源取水,用水桶挑水到“木龙”贮水桶里,两边龙杠手便一上一下揿动,通过铜泵活塞的抽动,把只进不出的水压注入铜筒管子里。整个过程要紧密配合,一气呵成。
为了提高救火会员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前后,消防队员每出去救火一次,在队里可领到“火签”一支,凭签可去“金东昌”南货行领取赏钱或物资。当地商会负责在各个商店、企业筹集经费,用于防火组织添置设施和日常开支,并奖励救火有功人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瓜沥镇的防火救灾设施得到不断更新,队伍也得到不断扩大和增强。1957年镇人民政府由镇公安特派员高炽林负责,成立义务消防队,并以瓜沥明丰电厂厂长龚炳熙为代表,工商业联合会出资,从上海购得消防泵一台,当时老百姓叫“救火洋龙”。“洋龙”果然利害,只要进水管在河里一放,机器一发动, “洋龙”马上出水,须三个人把稳出水带瞄子,水柱扬程达70米左右,其冲击力可以冲倒老式墙头,一台“洋龙”的功率比十支“木龙”还要大,能倾刻扑灭大火,老百姓拍手称赞“洋龙”真煞灶。救火“洋龙”放中街耶稣教堂对面,是手推车式,出门救火速度快,队员体力消耗减轻,有效提高了灭火效率。
1960年,由镇手工业办事处主任戴阿维任瓜沥镇义务消防队队长,组成有实力的工厂陆续购置消防泵,镇义务消防队下辖企业义务消防队二十三支,有机动泵25台和消防车1辆,各个企业领导都兼任队长、指导员。1980年始,由镇联防队长沈张宝兼任队长,以加强镇党委、政府对防火工作的领导。在上世纪后期,确定由镇人武部长主抓消防工作,全面落实“群防群治”、“自防自救”方针,使瓜沥镇的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连续二十多年没有发生火灾,并在晚上组织安全巡逻,拷更,提高居民防火防范意识,边走边拷锣边喊话:“楼上楼下”、“小心火烛”,“小孩玩火”、“加强教育”,“一家失火”、“四邻遭殃”,“防火防偷”、“安全第一”,以此警示群众的防火意识。
几十年来,瓜沥镇的义务消防工作成绩蜚然,全镇的义务消防力量相等于当时二个县消防中队的能力。因此,县消防中队很少出警到瓜沥地区,甚至邻近地区发生火灾,往往是瓜沥义务消防队率先到现场,为此先后有两次省、市消防工作现场会在瓜沥召开。现场会举行消防演习,随着杭州市消防支队司令员的一声令下,顿时江边的消防泵浦轰鸣,25台泵浦一齐出水,消防队员配合良好,素质过硬,深得上级领导赞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瓜沥镇传统的“分龙节”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终止,传统的民间救火组织演变成义务消防组织,这一经验也在全省推广。原来使用过的老消防设备,现陈列于省消防历史馆。“三镇合一”后,瓜沥镇现有两支政府专职消防队和三支企业专职消防队,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大大提高了队伍火灾救援能力。 (项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