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塔——细十番,流淌千年的江南丝竹

发布日期:2017-07-17 10: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楼塔——细十番,流淌千年的江南丝竹

  过去时:文人雅客歌颂大禹治水

  “十番”是我国最早的音乐门类之一,分为“细十番”和“粗十番”。楼塔“细十番”的出现,据前辈所述是在明代。公元1377年,楼塔的宫廷御医楼英辞官返乡著书《医学纲目》期间,与当时楼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共同演奏各种古典套曲,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楼塔“细十番”由此产生。 

  由于那时的曲目都以口传为主,因此,楼塔“细十番”在明代、清初的一段历史记载时断时续,有许多曲目失传。至清朝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回家乡隐居,会同其他同仁用“工尺”记谱法记录了“望庄台”、“一条枪”和“八板”等多首曲牌。从此,楼塔“细十番”演奏古典套曲被固定下来,100多年以来从未改变过。“望庄台”曲牌展示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呈现出的河山壮丽,国泰民安的和谐环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把人们带到了与世无争的和谐美满的世外桃源之中。曲子以缓慢的节奏、悠扬的乐声在空中飘忽,犹如诗人在吟诗抒情,又如画家在悉心彩绘美景,“如诗如画”是“望庄台”的曲牌艺术特征。 

  “一条枪”曲牌展示的是大禹治水中劳动的场面,集中描绘劳动中“抬石板”,即抬巨石。曲牌以平稳的节奏,体现万千民众齐心合力搬抬巨石,让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劳动号子。“热场冷处”、“武场文奏”的艺术手法体现浩大的劳动场面是“一条枪”的艺术特征。“八板”曲牌展示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的欢庆场面。曲牌以较为明快的节奏体现鼓乐四起,载歌载舞、彻夜欢庆的热闹场面。节奏明快,轻松热烈地体现庆祝场面是“八板”的艺术特征。 

  不同的“细十番”有不同的乐器配置,具体有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四类组成。楼塔“细十番”乐器有近20个种类,一支完整的乐队有30多人。 

  进行时:抢救流传千年古乐

  目前,“十番”在全国所剩无几,浙江唯独古镇楼塔一家。 

  楼塔“细十番”乐队是一支仿古的民间乐队,演奏有“行姿”和“坐姿”两种。“行姿”演奏人员仿古士大夫的风度,以书生的雅气,随着音乐节奏,踏着四方步,徐缓进行。“坐姿”演奏人员操着笙、箫、笛、琴、胡等乐器,或坐或站,进行多重演奏。每到夜深人静,悠扬的乐声犹如天籁传音,袅绕在楼塔古镇上空,让人心旷神怡。 

  60多岁的寿新安是“细十番”的第六代传人。回忆起“细十番”曾经的好风光,老人无限感慨:三四十年前,楼塔镇里到处都有演奏“细十番”的好手。逢年过节的时候,艺人们就吹着笙、拉着二胡、敲着石板鼓,走街串巷。而村子里的人们,也会纷纷打开窗户,任曼妙的音乐飘入屋内。随着许多精通“细十番”的老艺人的过世,千年古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抢救千年古乐,楼塔镇自发成立了楼塔“细十番”俱乐部,对全体民间艺术人员登记造册,发放会员卡,从组织上进行保障。他们还聘请专业音乐团体的专家作艺术指导,提高现有民间艺人的演奏技艺。 

  在2005年10月22日,楼塔镇中心小学将民间艺人请来,聘请他们为学校的“社会老师”,开设了“细十番”等民间艺术特色班。 

  将来时:千年古乐期望重焕青春 

  目前,已经有30多位”少年古乐手”向老艺人们拜师学艺,专练楼塔“细十番”古典套曲。楼塔镇中心小学还编制楼塔“细十番”校本课程教材,让学生从理论上认知和理解楼塔细十番的内涵、特征,以达到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传承者的目的。 

  当前,楼塔正在申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他们希望能够正式成立楼塔细十番协会,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这千年古乐,使千年古乐能够重焕青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