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与临浦,失落在历史深处的关联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的流传,最早文字记载于《墨子》、《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范蠡访美复越国
在萧山的临浦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西施的传说:西施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当年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只能称臣于吴。越王勾践为谋复国,一边招募天下谋士,一边卧薪尝胆。谋士文种和范蠡于是来到越国。文种献上九条复国之计,其中一条就是美人计。于是又有了范蠡访美的传说。
苎萝山下的西施,就是范蠡寻访而得的美人。西施忍辱负重,与另一美女郑旦一起赴吴,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越王的复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顺西小江而行,来到了三江汇合之地。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炎热,西施便在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冠上了“浴美施”三个字。
西施遗韵犹可寻
或许,这不仅仅是传说。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确标绘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
现在在临浦,仍然可以寻找到西施当年的遗韵。在当地的浣纱溪东就是苎萝山,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而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
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找回失落的传奇
近年来,临浦镇围绕”挖掘、保护、宣传、开发、建设”的目标,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在“临浦与西施”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去年下半年,“临浦与西施学术研讨会”上,许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临浦如何打响西施名片,怎样组织申报与西施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吕洪年建议,要成立一个西施文化研究会,通过一批会员开展普查,对一点一滴的材料进行收集;对西施的传说、故事、实物进行考察;只要有历史的影子,就要对古迹进行复故、重建、扩建等。
目前,临浦镇已经投入一千万元修建西施公园,并对古迹群进行了修复。近期,临浦镇将在继续收集、整理、研究西施文化,已经成功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力争将“西施传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