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古老剧种的“阵痛”与变革

发布日期:2017-07-17 10: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绍剧:古老剧种的“阵痛”与变革

  对萧山绍剧团的演员们来说,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一个忙碌的节日:正月初三到初五,在进化镇的涂川村演出正月初六到初八,在河上镇的伟民村演出;正月初九到十一又转战到了嵊州市甘霖镇的殿前村……

  绍剧团的演员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我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不过现在这几年比退休以前更忙了。”剧团的元老之一蒋宝堂感慨地说。如今,绍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正经历着变革的“阵痛”。

  绍剧在萧山流传已久

  绍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源远流长。据调查,早在明代,在外来戏曲的影响下,绍兴就出现了绍兴调腔。大约明末清初,绍兴又有绍兴乱弹。以后,艺人们继承和发展了调腔和乱弹的艺术传统,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绍兴大班,即今之所谓绍剧。追本溯源,绍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绍剧兴起于绍兴一带,流行于绍兴、萧山、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和上海等地,是以唱乱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其唱腔粗犷豪放,高亢激昂,简洁明快。绍剧的主角多具有刚直倔强的性格和反抗斗争的意愿,因此有较多的复仇内容;又由于早先多在空旷的野外演出,所以唱白不宜低沉缠绵,表演也不宜过于细腻纤巧,而需要宏亮高亢,鲜明强烈。

  绍剧在萧山早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过成立正式的绍剧团则是在1961年。蒋宝堂,杭州市萧山绍剧团的元老之一。蒋宝堂是嵊州人,在舅舅——著名的绍剧老生筱昌顺的启蒙下学习绍剧。14岁那年,他和10多个同伴进入了“杭州实验剧团”的绍剧队。1961年,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杭州实验剧团”解散,蒋宝堂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是萧山文化馆吴国才馆长把他和同事们接到了萧山,萧山绍剧团也由此成立了。

  说起当时的演出盛况,蒋宝堂无比感慨:“当时的老百姓都非常喜欢看绍剧,我们剧团经常送戏下乡,在农村里巡回演出,往往正月穿着冬装出去,要演到夏天穿着短袖才能回家。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看,只要锣鼓声一响,乡里乡亲的都赶过来看我们的戏文。”

  “改良”绍剧开拓市场

  曾经,萧山绍剧团有过辉煌。蒋宝堂介绍说:“一开始,我们萧山绍剧团的服装和道具都是向绍兴借的,到后来我们自己挣钱配齐了服装和道具,用戏曲上的术语来说,就是配齐了‘十蟒十靠’,整个剧团能够演出十五出完整的大戏,很不简单。”

  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传统的剧种却渐渐淡出了萧山人的视线,观众的年龄也普遍偏大了。团长黄成明介绍说,为了使绍剧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观看,绍剧团一直在尝试变革,如邀请上海京剧院的老艺术家创作新编剧目《龙虎斗》。

  《龙虎斗》本是绍剧的传统剧目,讲的是北宋赵匡胤在元帅欧阳方的挑唆下,杀死忠臣呼延寿廷,呼延寿廷的儿子呼延赞替父报仇的故事。新版的《龙虎斗》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将全剧八场的时间缩短到两小时。对传统绍剧粗犷的唱腔进行了改革,融入更富柔情的腔调来表现人物细微的情感起伏。在配乐上,也不光是锣鼓,还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这些改变,果然吸引了一些年轻观众。

  在2006年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评选中,萧山绍剧团选送的《龙虎斗》和《热血忠魂》共捧回优秀演出奖等五项大奖。

  去年元月,萧山绍剧团的《美猴王闹春》和《挡马》两个节目,随杭州市人民政府春节文艺慰问团,赴欧洲参加了“2006年荷兰中国文化年活动”暨访问比利时、卢森堡慰问演出,也获得了如潮好评。

  谁来接绍剧的班?

  蒋宝堂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至今依然活跃在绍剧团里。他说,现在比退休以前更忙,一方面是剧团在走创新的路,另一方面,是因为接班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专业绍剧团之一,萧山绍剧团像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一样,也面临着一个传承的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区曾开展过三届绍剧艺训班,为绍剧团培养出了詹延明、高国珍、来黎明、郭骏、施兴娟、倪秀盈、杨小灵、应国文、沈志娟等好几代演出骨干。不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艺训班就再也没有办过,绍剧的好苗子越来越难发现了。“艺术没有虚伪,所有的演员都需有真材实料才能登台,才能被群众认可。一位演员要花10年以上的苦功才能上台。学绍剧非常辛苦,现在的孩子愿意吃这种苦的不多,绍剧团也面临着人员逐渐老化的困境。”黄成明团长说。

  “绍剧这种传统戏曲,在萧绍一带农村十分受老百姓的欢迎,这一笔文化财富,我们在尽最大努力把它继承好。也希望通过一些改良,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的元素。”黄成明团长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爱好绍剧,有更多的人来学习绍剧,把这种传统戏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心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