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手工制作的花边越来越少了。邱芳摄
从1919年到现在,萧山花边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带来的新技艺,已经演化成萧山本土的一项传统工艺。不过,曾经20多万绣花女工同绣花边的辉煌已经不在,现在手工花边在萧山悄悄隐没,机器绣花又悄然兴起。经历了多次起伏的萧山花边,当前正徘徊在一个十字路口,向右走也许是机械绣花的工业化道路,向左走却是精美手工绣花的后继无人。
银针飞舞绣出美丽花边
一枚绣花针,一根绣花线,一双巧手,绣出花样繁复的美丽图案,这就是萧山花边的魅力。
从萧山花边的起源来看,这是一项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舶来品。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萧山花边最初是在1919年由沪商徐方卿辗转传入萧山坎山镇。当时,他招收了首批习艺者24名女工。在这一年,坎山镇还开设了第一家花边厂――乔治花边厂。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十九年萧山花边厂几达三十余家,织造女工多至两万多人。”
这样,花边这项技艺在萧山落地生根,不断发展壮大,从坎山、义蓬、瓜沥、党山沙地一带慢慢扩散,直到萧山的南片地区也有不少妇女开始挑花边。1970年12月,萧山花边总厂建立。后来,萧山花边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萧山花边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花边在发源地意大利威尼斯濒于绝迹时,在萧山却有20多万绣花女工进入了这一行业。不少萧山人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今年已经72岁的陈阿花阿婆是义蓬人,她回忆说,那个时候专门有人来发“花纸”和绣花线,周围的妇女都在挑花边,因为当时一个妇女挑一个晚上的花边挣的工分,相当于一个男劳力做一天的工分。
舶来品的本土化历程
作为一个舶来品,花边的称谓从“万里斯”到“万缕丝”再到“萧山花边”,从中可以看出花边本土化历程。而在花边技艺方面,萧山的乡土气息也逐渐融入其中。
对萧山花边颇有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是坎山人,他说,早在上个世纪初,他的父亲是个小小的花边商人,当时花边的针法只有3—4种,非常简单,只作为衣服袖边、领边做点缀用。花边在萧山落地生根后,逐渐融入了萧山人的聪明智慧,花样越来越繁多。
赵锡祥曾经设计过万缕丝全雕镶边的工艺,就是将浙江台州的垫绷绣技法融入花边工艺。万缕丝全雕镶边台毯,在图案的主体玫瑰、菊花、葡萄等部位运用垫绷绣技法,把玲珑剔透、柔和细腻的万缕丝同饱满充实、立体感强的垫绷绣融为一体,以万缕丝的“虚”,衬托垫绷绣的“实”,使花卉果实凸现浮雕效果。这个作品曾获得国家轻工部的金质奖。
正是在众多萧山花边艺人的努力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萧山花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现在萧山花边有捏绣,格欣绣,彩条链,绚带丽四类品种20多种针法,1000余种规格。这些花边用于床罩,台毯,沙发套,被套,坐垫,茶几,绣服,工艺伞等30余种,色泽主要为米色,黄色和白色,其次是灰白色,少数彩色。花边图案主要有几何图案、风景图案、动物图案、花草虫鸟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萧山花边生产进入全盛期,生产的玫瑰牌花边荣获国际金奖,被命名为部优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中东市场。
手工绣花与机械绣花的PK
花边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制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劳动力的迅速转移而受到了挑战,萧山20万绣花大军骤然降至2万不到,传统手工万缕丝的生产量以每年20%的幅度下跌。特别是在1998年,由于销售业绩下滑,玫瑰牌萧山花边在省名牌产品复评中落榜,萧山花边业由此步入低谷。
如何让萧山花边再现生机,一些花边企业寻找的对策是将手绣改为机绣,从日本引进的自动拨式绣花大机因此开始落户萧山。这种有1470多枚针的机器一转动,就相当于1470台缝纫机同时连续操作。到目前为止,萧山从事花边生产的企业达50多家。这些花边生产企业的兴盛,支撑起萧山花边的一片天。萧山在国内抽纱花边行业独步天下,成为中国抽纱制造业中心,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花边之都”。
浙江杭州萧山花边协会会长赵建忠说,萧山花边从单一的手工花边发展到机械绣花,目前产量已占到全国抽纱花边总量的一半左右。
不过,也有一些花边老艺人,希望能够保留纯粹手工的花边技艺。2000年西博会前,赵锡祥决心要把所有的针法、制作工艺都记载到一件作品上,为后世研究萧山花边提供实物。他花了整整十个月时间,终于设计出画稿。随后,他在农村走访,最终请了68位老太太,用半年多时间,用1450万针绣出了820朵玫瑰花组成的绣花作品。这件作品获得了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赵锡祥说,机械绣花生产出来的花边,缺少萧山花边独有的味道,如何在传统技艺和机械绣花中寻求平衡,还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我希望以后说起萧山花边的时候,不用去查书籍资料,而是可以直接看到、亲手触摸到。这样,我们的技艺也可以传下去。”这是不少花边老艺人的心声。
萧山花边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