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发布日期:2016-04-29 08: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端午的起源与几千年来的元宵、清明、中秋并列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五”;“端五”亦称“端午”,古文对“端”字的词义《说文解字》云“端亦初也”。因此,“端五”亦是“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字音相通,所以按“天干·地支”的计历、计时方法,从“地支”的顺序推算,每年的农历五月,正是“地支”中的“午”字,所以老底又称五月为午月,而午时的时辰是日当中午之时,又称“午”为“阳辰”,古时候,又称“端午节”为“端阳节”。加之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称“重五”和“重午”,这就是古代对“端午”之称的由来。

  那么古代的“端五”之日,为什么又称为“端午节”呢?却另有记载,据《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文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又是春秋列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官居上大夫之职,他多次向国君怀王进言,提倡“举贤治国、强兵富国、联齐抗秦”的建国之策。他的进谏遭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并常在背后进谗言于怀王。后他终于被削职为民,赶出都城,永不录用,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洞庭湖地区)。

  在屈原被流放以后,他的祖国也由盛转衰,他闻讯后在流放之地写下了多首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他的诗中充满了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救国。公元前278年,当他又闻讯他的国家已被秦国灭亡,他悲愤至极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诗后,于农历五月初五中午,抱石投江,含冤而死。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爱家的伟大诗人,后世因此把“端午”日改称为“端午节”和“诗人节”。

  原楚国的百姓闻知爱国诗人屈原已投江而亡的消息后,纷纷到汨罗江(湘江支流)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沿江打捞遗体,由于汨罗江大,风浪急,鱼又很多,为了防止鱼类在江中叮咬屈原遗体,沿岸百姓在打捞的同时,又准备了很多的米饭团投入江中,作为饲鱼的饲料。后来在汨罗江,每逢每年的五月初五投米饭团,成为祭祀屈原的一个习俗,又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一个忌日。此后把饭团改为竹箬壳包裹,改称为“粽子”,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而“粽子”也不再投入江中,到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裹“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有诗为证:       

  端 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是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很多,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又不同,过节的方法又丰富多彩,内容有:吃粽子、划龙舟、射柳、斗百草、戴香囊、饮雄黄酒、插艾和菖蒲、挂钟馗像等。今介绍江南地区常见的几种习俗。

  一、裹粽子

  老底子每年过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子箬壳,到“端午节”要裹粽子。粽子的品种繁多,馅料有豆沙、乌缸豆、鲜肉、红枣等。当然最有名气的是嘉兴粽子,名闻全国。“端午节”吃粽子的实质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一句气象农谚“吃了端午粽,还防冻三冻,寒衣不可鬆,保暖少病痛”。

  二、佩香囊

  在古代人的眼里,农历五月初五,不是一个好日子,谓“恶月、恶日、恶时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段节气里是虫毒萌生,邪热易感染的季节,为了避邪驱瘟,尤其是小孩,抗病能力差,人人都要佩挂香囊。香囊用五色丝线编织,囊里裹包药粉,有雄黄、朱砂、玉桂、丁香、冰片、木香等十余味中药研末拌匀,装入香囊内,使香味四溢、常香不衰,善辟污秽之气,达到驱杀瘟疫、毒邪之目的。此香囊以杭州胡庆余堂、绍兴震元堂制作为上品。

  三、插艾梗和菖蒲

  到端午节的这一天,每户家庭门口都要插艾梗和菖蒲。艾和菖蒲都是中药,艾性温,温里除湿,菖蒲芳香开窍、醒神镇惊。古代艾和菖蒲被视为避邪驱瘴的要药,而菖蒲则把它比喻是护家、护法、祛邪、安宅的利剑,历代传说能斩除妖魔鬼怪。

  四、饮雄黄酒

  以前每到“端午节”的中午,大人要饮雄黄酒,可防百病。小孩的面额要用雄黄写个“王”字,以示威武避邪而防病,还要用雄黄水浸泡的蚕豆炒宝宝豆,用雄黄熏烟堆驱虫等等。雄黄属硫化砷的矿石,含金属盐,有毒、作外用药,不可内服。

  我镇过“端午节”每户人家要有“五黄”,即黄鱼、黄豆制品、黄鳝、黄瓜、雄黄酒。每到中午的晏午时,要点燃雄黄拌木屑做的土蚊虫香、可以防止“蛇虫八脚”驱散乌烟瘴气,并确保四季平安。

  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传说很多,如“孝女曹娥投江寻父”“伍子胥忍辱救国”“鉴湖女侠秋瑾”“许仙和白娘子”等等,本文粗略介绍“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和“许仙和白娘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