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逾千年 跫跫有足音

发布日期:2015-04-30 08:3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古旧的朱红门深掩,在盛满雨水的废弃大缸之前,银杏雕花样式的铜锁尘封住一段段涓涓历史。这是我第一次追寻着古越佳人西施的足迹,来到临浦施家渡。徒步经过关帝庙,刚刚还透着些许太阳光亮的晴空忽然飘起了细雨。此时,沉浸在雨中的戏院,似乎更多了些神秘气息,湿漉漉的青石板铺就的院落,经年累月而凹陷的院中一角,滴着水的黛瓦屋檐……还有一双老人坐在竹椅上闲话家常,让人忍不住想细细打量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昔时的戏台犹在,红木月梁上的雕刻纹理仍旧清晰可见,雀替是精致的花鸟图纹,横梁上是象征着吉祥的云朵,左右对称,煞是好看,虽不见当年的光华色泽,却在时间里多了一份古韵沉风的味道。

  在吴越故都,千年古镇西施故里,至今仍留存着一处处蕴含动人传说的西施古迹。

  西施的家乡有座苎萝山,离苎萝山不远处有个叫施家渡的小村子,村前有一个碧波深潭。作为古时的一处交通要道,这里上有旱路,下有水道,各路都有桥相连,于是有十步三座桥之称。在关帝庙的这座是通往浦阳江的桥,桥身呈高高的拱形,为了阻拦山洪江潮,桥下有一座闸,名叫“古浴美施闸”。相传,此处曾是西施离开家乡前沐浴净身的地方。眼前雨帘斜织,隔着一支破木船在空荡荡的河面上摇晃,似等待千年前哪位佳人到访?

  在范蠡带着被选作“美女臣”的西施沿着西小江前往吴国都城途中,经过苎萝湖时,她遇到隔岸纷纷送行的家乡百姓,不由得留下眷恋的泪水。陪在旁边的范蠡见了,对西施的一片恋乡之情很是同情,便让大官船在前方河道交叉处停泊,让西施再在家乡歇一晚。出于对家乡山水的不舍,当晚西施在侍女的簇拥下下了深潭沐浴,此时潭中嬉戏的鱼儿们见到美丽的姑娘,纷纷羞得沉到水底。因此,后来有了西施“沉鱼之美”的典故。多少年过去,桥闸几度毁和建,但镂刻在桥石板上的“古浴美施闸”几个苍劲大字却仍光彩夺目,如同西施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了古越大地上。

  进入施家渡寨湾,有“范蠡庵”,俗称“日思庵”,是乡人为纪念范蠡访西施所建,日思庵前原为古渡口,相传为西施入越时的下船处。范蠡虽为越国上臣,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从旧时的地理划分来看,范大夫也算得我半个老乡,游走在沉香袅袅的庙宇中,这种祖先的敬畏感更甚了。话说范蠡受到越王的知遇之恩源于夫椒之战,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远见卓识,得到越王重用,越国也因为有这位贤士开始兴旺发达。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激流勇退,与西施隐姓埋名周游列国。为了纪念这位为越国作出贡献的贤士,老百姓才修建这座庵庙,寄托对他的殷切思念。据同行的孔老师说,如今的老百姓每逢庙会除了祈求安定、风调雨顺之外,还常有祈求多财之意。据传,一身布衣的范蠡曾迁徙至陶经商,没出几年便成为巨富,于是有了陶朱公的称号,成为世人供奉的财神爷。

  相传范蠡和西施二人出走后曾在离施家渡不远的一个山坞隐居,他们割茅盖屋,烧荒种粮,西施仍是收苎麻浣纱织布,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正如此时日思庵的庙堂中,西施娘娘和范蠡的合像摆放正堂之上,案台上香烛燃尽,伴着不息的雨声回归隽永的宁静。

  出了日思庵,向东穿游通二村的村街巷道,便逢着一条小溪,溪岸上泊着两条小船,撑着一枝竹蒿,在泛着涟漪的溪面上微微摇晃,与岸边油油的水草一起,与两岸的民居一起构成一幅秀色烟雨图,这画面淳朴安逸得让人心神安宁。踏进西施庙,传出一阵婉转清悠的越剧唱腔,西施娘娘恍若又回到了故乡,同春台上整齐陈列着方桌和长条板凳,这声音连同这古旧的戏台仿佛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年多前,让人不敢作声,只期待在这呕呕哑哑中倾听出一声声时光往事。

  其实,与西施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譬如郑旦与西施的姐妹深情,西施深明大义造化家乡等等。在许多临浦人眼里,西施传说和她留在临浦的种种文化遗存,是古越文化、中华文化散落在临浦的一颗颗珍珠,多少年来,西施精神也成为临浦人最宝贵的信仰。

  有些往事也许你不必刻意记起,却总能给你特意回应,因为它已在辗转而去的习惯中深入骨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