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塔细十番

发布日期:2015-02-21 09:4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序曲

  没有去过楼塔镇之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萧山歇后语:“楼塔人拷(敲)锣鼓--再来过(再来一次的意思)”,我一直为这句“无厘头”的歇后语牵肠挂肚。据我的童年记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拷(敲)锣鼓,不光是楼塔人的“专利”,那时候的萧山人,几乎都会像阿佤人民那样:“村村寨寨 ,哎~  打起鼓, 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因为我经历过“文革”时代,亲眼看到萧山的“村村寨寨”经常有捷报频传。于是,生产大队里的锣鼓队、宣传队里的小伙子们,腰间系着“白搭膊”,精神抖擞,热情高涨地敲锣打鼓。虽然那时候的青年人都填不饱肚子,清一色的“白鲞肚皮”(指肚皮扁扁的),但都是好身材,系上“白褡膊”更加挺拔,敲起锣鼓来可以说是360度没有死角的帅气,按现在的网络语就是:酷毙了。因此博得了村里“小芳”们的芳心。“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去年3月上旬,我与区文化馆的两位同志一起到了楼塔镇采集细十番史料。为了想弄灵清这句歇后语的由来,就迫不及待就向楼塔细十番传承人楼正寿提起这句歇后语来。他听后笑着对我说:“是‘楼塔人拷(敲)锣鼓——来过,来过,再来过’(来了一次再来一次,指反反复复)”。他一说出口,我哑然失笑。

  紧接着他饶有兴趣对我说,“我们演奏的细十番是套曲,就是‘来过,来过,再来过’啊!”我说:哪有这么发靥的事体?坐在他的身边的楼梦旭老人按捺不住了,他接上话茬:还有更“发靥”的事体来。

  接着他说:我们弹的细十番,楼塔人叫“抬石板”呢,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就会问我:“你们石板有弗有抬来”?我说“抬(弹)了!抬(弹)了”!,伊(他)就问我:“何个辰光抬过”?我说“前两天刚抬(弹)过”。他问“你捺嘎(怎么)呒有通知我呢”?我说:“呒有关系,我们过一天还会抬(弹)的,到辰光你弗要踏出(错过机会)了,一定要到场来听嘎”。他说“好嘎好嘎,一定来,一定来”……

  外村的人,听到这样的对话,真以为是“抬石板”呢,其实我们在说“弹十番”。

  溯源

  (1)十番的由来及起源于明末之说

  说到楼塔细十番的由来,就要先知道细十番的起源。“十番”是中国传统器乐合奏乐中重要的乐种之一,它是指不同的曲牌,不同的曲调在一起演奏,并翻来覆去地进行曲调变换。还有的含义是指:“番”与幡旗的“幡”字是通用字,意思是演奏的队伍中有数面(多至十面)的幡旗。

  根据《辞源》2004年版中对十番条目解释是:“十番即十番鼓,合奏乐名,用笛、管、笙、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乐器演奏,故名十番鼓。按:纯用十种打击乐器演奏的叫:‘素十番’,加用丝竹乐曲的叫‘荤十番’,也叫粗细十番”。根据近代著名学者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指出:“十”是泛指的多数而言,“番”是翻花样或变化之意,这是对十番音乐比较确切的解释。据《辞海》1999版“十番”条目解释:“十番,俗称:十番锣鼓,民间器乐的一种,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起于明末”。   

  由此可知,楼塔细十番根据《辞源》、《辞海》里的解释,简单的归纳起来就是:用十种乐器演奏,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套曲,起源于明朝末年。

  (2)从宫廷流入民间及起源于明初之说

  据楼塔的现有史料和口碑:公元1377年,细十番由明代宫廷御医楼英(楼塔人)从宫廷带入楼塔民间的,而后口耳相传,传至后世。他辞官后,返乡著书《医学纲目》时,与当时楼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雅士,富家子弟,贤达之人经常吹弹各种乐器,演奏各种古典曲目。楼塔“细十番”由此从宫廷的玉堂金马传入了山野人家,然而在楼塔山乡生根发芽,这也算是入乡随俗。

  清代徐珂在《清稗类抄》中,这样记述十番:“创于京师而盛行于江浙”。这种说法是“十番”音乐最先起源于京城,而后盛于江南,也就是说京城的“十番”的出现,早于江浙的“十番”。这与楼塔人说是老祖宗楼英从宫廷带入之说比较吻合。

  楼英辞官回乡是公元1377年,按年代估算,应该在明代初期,是朱元璋当朝的洪武年间,但与《辞源》《辞海》记载“起于明末”就有出入。虽然在同一个朝代,但是一个说是明初,一个说是明末。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至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算起,共历经了276年,因此,存在有出入的年份,中间大致相差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由民间传入宫廷及形成于江浙之说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有专门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事务的机构--南府。南府之中,就有十番学,乃专奏十番鼓之乐队。《清史稿•乐志》一书的叙述中,认为“十番”是经过了一个由南向北逐渐传播的过程,并远及华北及京城地区,然后传入北京宫廷的。至于何时传入宫廷,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

  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所讲的“十样锦”,是有关“十番”较早的记载,文中提到了“十样锦”,即十番锣鼓。该文献中记述,时“十样锦”盛行于江浙一带。他认为北京宫廷中的“十番”是外传进入宫廷的,并不是宫廷本来所有。

  还有,据李志道写的《天津十番乐活动近期史话》一文中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津人吴君轶游苏州学会了十番乐,带回天津,是天津十番音乐的开始流播。他说当时“十番”音乐,在乐种的特征、结构上,已经相当的完备,在音乐的内涵,表现手法上,已经相当的丰富。

  综述以上的史料考证,十番音乐到底是民间传入宫廷的,还是宫廷流入民间的;到底是南方传入北方的,还是北方传入南方的,到现在还是莫衷一是,没有统一的论证和定论。

  十番音乐假如从民间传入宫廷之说,就好像是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那样,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华丽转身之间是它魅力的不同凡响。就如宫廷里的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寻思着换换口味,想吃山野田沟里的荠菜、马兰头一样。

  从宫廷传入民间之说,就如宫女变村姑,入乡随俗,随高就低,谦卑随和,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是它的处世圆融。因为在山乡的高山流水遇处,知音更多,就如楼塔人一直把细十番奉为“仙乐”“圣音”那样。

  但不管是山间野生,还是宫廷有意,“栽培”,流传至今,就是硬道理,自有它独有的生命力。

  主要曲目

  楼塔细十番曲目均为口耳相传,没有文字记录,更无谱式呈现,许多曲目已经失传 ,后由老艺人楼岳堂,根据少年时对细十番的记忆,结合前辈艺人的口述,用工尺谱记录下“望妆台” “一条枪” “八板”三首曲牌。

  ( 1) 望妆台

  望妆台为古曲牌名,曲牌据演奏细十番的老人叙述,展示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江山呈现壮丽多娇,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望妆台曲牌名,曾经改为:望庄田。因为曲子开头就是悠扬的笛声缓慢响起,仿佛把人带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上:庄稼地里晨雾缭绕,鸟儿们刚刚醒来,叽叽喳喳的叫声如交响乐一般,悦耳动听;山野上,含苞的山花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挂着露珠,躬着腰向大地敬礼。村民们,有的肩背锄头上山了,有的肩扛稻桶行走在田埂上。远远望去,山色郁郁葱葱,田野稻浪滚滚,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将山乡美景尽收眼底,一网打尽。

  曲子先扬后抑,紧接着轻柔舒缓。犹如诗人在抒情感叹,又如画家在心底悉心描绘。如诗如画的意境,正如“望庄田”的曲牌名一样,极富音乐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 2) 一条枪

  一条枪的曲牌,展示的是洪荒的大地,水流湍急,淹没良田村庄。大禹带勇士们治理险恶洪水的场面,集中展现了治理者疏浚江河,抬石板、打木桩为内容。曲牌以稳扎稳打的节奏,展示了齐心协力的民众,如“蚂蚁扛鲞头”的坚韧抬着大石头,仿佛听到他们抬石板“杭育杭育”的号子声 。

  曲牌内容展现出声势浩大的治水场面,仿佛想起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萧山人的围垦的治江场景。那时的萧山民众,穿着破衣烂衫,冒着凌厉的寒风,在钱塘江滩涂上,栉风沐雨,风餐露宿。

  后来,一条枪曲牌,改成了一条溪。这就可以想象,生机勃勃的田畈上,劳动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庄稼地里收割播种的热闹忙碌的场景,身旁仿佛听到有山溪欢快跳跃之声。

  ( 3) 八板

  八板曲牌展示的是大禹用堵疏结合的治水经验非常成功,从此,大地一片祥和,劳动的人们经过辛勤的一年劳作后,五谷丰登,颗粒归仓,于是,人们为此庆祝,载歌载舞 ,彻夜欢庆。其表现的内容就是“欢庆锣鼓”。

  曲牌以较为明快欢乐的节奏,轻松热烈的庆祝场面,是八板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后八板曲牌曾改成为八畈。

  八畈可以想象,一望无际的田畈上,劳作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庄稼地里忙着收割播种。场景表现了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欢乐场景。正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里唱的那样:“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楼塔《细十番》是楼塔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老曲牌庄重、典雅,大气。后把曲牌名改成了“望庄田”“百畈”“一条溪”,在音乐的想象中更加贴近时代特色,田园气息更加浓厚。

  我第一次听楼塔细十番,在区文化广场看演出,那时刚刚接触细十番,开始感觉是一头雾水,后来听多了,就慢慢地脉络清晰,回味无穷。淋漓尽致地表现劳动的场景,是细十番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我们民族乐器的魅力所在。

  艺术特色

  楼塔“细十番” 演奏有“行姿”和“坐姿”两种表演形式。“行姿”演奏人员以仿古代士大夫的风度,以文人的雅气,随着音乐节奏,迈着四方步,缓缓向前行进,犹如踏歌而行,逍遥自在。“坐姿”演奏人员各自操着笙、箫、笛、琴、胡等乐器,或坐着或站立进行演奏。

  楼塔细十番的魅力,在于演奏人把自己擅长的乐器现场展示,犹如“八仙”们手里都拿着各自的道具,然后在表演中各显神通,加之特有的演出方式,奏出庄重、优雅、欢快的乐曲,使人听后怀思古之幽情,从而怡情悦性,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为伍的境地。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十番音乐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早在明朝就远渡重洋,在琉球岛国生根发芽,而十番音乐在其故乡中国,却“暗淡”了一些时光。

  说到十番音乐起源于明代,于是,我就在网上搜索到了明代御座乐曲《纱窗外》。

  御座乐就是宫廷音乐,出乎意料的是这首中国明代宫廷乐曲,却出自日本所占的琉球岛原居民演唱。他们身穿中国明代的服饰,演唱的老人正襟危坐,表情严肃,声音沙哑而颤抖,凝结于苍老的声音里,真的是越听越沉重,越听越伤感,听完令人唏嘘不已。

  该曲子为中原民乐曲调,浅显易懂,有闺怨之情。歌词用琉球保留的明代官话演唱。

  “纱呀纱窗外,月呀月影斜,呀哟。映照梁上,那得睡着,呀哟。寂然独坐,相思,相思,道呀子哟。”……

  歌词简单,接近于俳句,先是连唱二遍,然后略为急促地唱第三遍,结束。这种格式,类同于古琴曲的《阳关三叠》。

  传承

  说到细十番的传承,得先来说说楼正寿老人,他生于1944年,现为楼塔细十番协会会长,国家“非遗”楼塔细十番代表性传承人。

  “文革”期间,由于大量细十番曲谱被毁坏,细十番一度处于低迷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老一辈的艺人渐渐离去,以楼正寿为代表的新一代传人,为振兴保护楼塔细十番奔走呼吁。2008年,楼塔细十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楼正寿从9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演奏,对楼塔细十番的各类乐器比较精通,但擅长的还是板胡。板胡属于中国民乐中的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壳制成,发音清脆、明亮、高亢,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

  楼塔细十番是以弦乐为主,板胡为主奏乐器。细十番突出一个“细”,拉的人只有细细地拉,听的人只有细细地听,才能出韵味了。楼正寿老人演奏《细十番》,能把握音乐的节奏、力度及韵味。

  楼会长今年已经是70岁了,看上去精神矍铄,心直口快,热情豪爽,是典型的楼塔人特征。

  另外,我还与楼梦旭、楼大法,楼国灿、楼志忠等四位老艺人交谈,说起他们是怎么喜欢上细十番的。他们说,多少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吹拉弹敲”了。这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说到小的时候,由于家里条件都比较艰苦,老人们都自制过二胡。自制二胡都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二胡需要特种材料蛇皮,没有蛇皮他们就自己发明用青蛙皮制作。说起少年时代的音乐萌动,他们个个记忆犹新,眉飞色舞。

  特别是今年已经79岁的楼志忠老人,他是1957年萧山县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在世的老人,还有一位参加演出的在世老人是楼金法,与他年龄相仿,是搞地质工作的,后来在湖北十堰工作,退休后就留在了十堰。其他参加演出的老人都伴着细十番的仙乐驾鹤西去了。

  楼志忠老人当年他站在舞台最边上,就是那位横挎洞箫的小伙子,当年他只有22岁,看上去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他回忆起那年的演出,事情好像恍如昨天,但岁月无情,沧桑变化,现在坐在我眼前的这位老人,已是白发苍苍了。

  所幸的是,现如今楼塔细十番有了新一代的传人,学习和演奏细十番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在楼塔的中、小学校里,正在培养着新一代细十番演奏员。这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吟诵的那样:“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想必,不久的将来,新一代的演奏人,一定能胜过上辈人。

  尾声

  天地有大美。在萧山南片绵延起伏的群山中,繁衍着许许多多赋有生机灵气的村庄,丝丝缕缕的细十番,安顿过一代代山乡人的心扉,演绎过一段段温馨岁月的故事。《孝经》记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人的内心影响非常之大。犹如冼星海的一曲《黄河》,能让中华民族的子孙热血沸腾一样。

  现在演奏细十番的老艺人们,还是保留着祖辈那纯农耕时代土眉厚唇,略带沧桑的形象,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弹奏出沁人心脾,回肠荡气的乐曲,在山乡上空久久回荡了几百年,使楼塔人拥有了侠骨柔肠的性格。

  楼塔细十番,几百年的代代口耳传承,不进百姓人家的红白喜事,不进富豪人家的大宅门院,全靠村子里一批热爱“吹拉弹敲”人传承。因此,楼塔细十番直到如今,仍然是“无依无傍我自强”的境地,犹如卓尔不群生长在幽谷中的兰花,独自芬芳。有茅草的地方,是找不到兰花的,“贫贱不能移”正是楼塔细十番艺术魅力之所在。

  一番又一番的演奏,正如楼塔人自己的乡谚“来过来过再来过”一样,演奏和谐世界的欢乐,演奏和谐家园的幸福美好,所有的苦难从弦上轻轻拨落,所有的幸福从心底丝丝缕缕涌出。

  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我心里嘀咕着,为什么细十番会在楼塔这一片土地上流传至今呢,而不在萧山其他地方呢?临走的时候,我让几位老艺人,留下姓名和手机号码。写好一看,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个个都写出一手好字。这时,我就想到萧山东片的老人,大多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如要签自己的名字,往往按手印。这就是萧山东片与南片的文化差异。

  其实用不着诧异,楼塔人自古以来就是以“耕读传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细十番会在楼塔这一方土地上生根开花已不足为奇了,传承守望到今天是楼塔之幸,也是萧山之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