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1916-1998),原名汪蓬龙,萧山闻堰镇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民国23年(1934),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民国24年进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学习动画,担任美工助理。民国25年,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救亡演剧队。民国27年初到延安,5月参加延安文艺工作第一队,陪同美国海军参赞卡尔逊到敌后考察,拍摄了大量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的照片。回到延安后,选出200余幅照片举办展览,毛泽东为展览亲笔题写“华北是我们的”。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文工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社长,张家口人民剧院院长。民国35年10月,组建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并担任队长,创建史无前例的“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制作出《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自卫战争新闻第三号》等有声纪录片,立大功一次。
1949年4月,汪洋任北平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参与创建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相继组织拍摄了《祝福》《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青春之歌》《红旗谱》《暴风骤雨》等一系列优秀影片。“文化大革命”后,他又领导拍摄了《小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知音》《茶馆》《骆驼祥子》等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
汪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35年,领导拍摄了200多部故事片,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文联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第四届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