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凌台,号雨田,今萧山进化镇山头埠村人。父承升,武举出身,清嘉庆九年(1804)任江南长淮卫四邦领运千总。受家庭的濡染和熏陶,葛云飞7岁入私塾,兼习武,16岁能挽强弓射箭。
葛云飞曾悉心研究历代名将修身、治军、作战的经验,从两汉至明代末年的历代名将中精选11位名将事迹,撰成《名将录》。他极敬慕岳飞,推崇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他最终弃儒为将,26岁考取武秀才,31岁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次年受任营守备,发宁波提标右营试用。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6年。由于治军严明、缉盗有功,先后五次升擢,并受到道光帝的接见。道光十八年出任定海镇总兵。特制“昭勇”、“成忠”佩刀两把,并作《宝刀歌》③明志。次年,奔父丧。行前,曾上书浙江巡抚:广东告急,恐及浙江,应先事定谋。道光二十年七月定海失陷,葛云飞应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飞书急召,回镇海共商军务。他上呈《灭夷十二策》,提出“先言守,后言战”的战略。乌接受其建议。葛云飞奉命与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率军收复定海,安抚难民,惩办汉奸,重建防务。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英军4000余人、军舰29艘再犯定海。当时淫雨连绵、军粮短缺,但葛云飞临危不惧,集合部队宣誓:“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勉励将士誓死保卫国土,他亲自坐镇指挥战斗。当日下午,在海岸游弋的英军船舰突然转向竹山门水道。葛云飞赶到那里,亲自点火放炮,击中一条英军三桅大船,打死英军十余人,迫使英军溃退,初战告捷。
十月一日,王锡朋、郑国鸿先后阵亡,晓峰岭和竹山门相继失陷,英军涌向土城。葛云飞知大势已去,决心以身殉国。他身先士卒,率200名士兵持刀与数倍之敌展开肉搏。因砍杀过猛,大刀折断,他拔出“昭勇”、“成忠”两佩刀,冒着枪林弹雨,转战2里多路,到竹山门,不幸左眼中弹,被敌劈去半边脸,最后身中40余弹壮烈殉国,定海再度失陷。
葛云飞牺牲后,清廷诰授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赠提督、建威将军。葬于所前镇三泉王村黄湾寺北侧。
葛云飞虽为武将,却“兼娴文艺”,著有《名将录》《制械制药要言》《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及诗文等,共数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