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萧山调查队 杭州市萧山区社会经济调查队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的总体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89.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5.54亿元。依次分别增长2.6%、11.4%和8.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61.3∶35.0调整为2012年的3.5∶61.4∶35.1。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30797元。按国家公布的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达到20720美元。
(二)十大产业
全年完成十大产业(市口径)增加值546.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速高于GDP增幅3.6个百分点。十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9%,较上年略提高0.1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0.6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68亿元,增长8.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87.99亿元,增长5.6%;营业税34.79亿元,增长22.6%;企业所得税42.77亿元,下降12.3%;个人所得税15.75亿元,下降3.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8.35亿元,比上年下降1.3%。
(四)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2%,涨幅低于上年3.0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格局(见下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五)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82万人,创建成为市级充分就业城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05%下降为2.53%。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
2012年末,全区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12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05万人;非农业人口52.5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14‰;人口死亡率6.56‰;人口自然增长率2.58‰。
(二)人民生活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70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89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0.35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790元,增长13.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154元,增长11.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5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78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1009.41亿元,增长12.0%;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81687元,增长11.3%。
(三)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7万人,参保率达到91.6%。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累计达13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26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17.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累计达4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9万人。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6万平方米,竣工8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职工2.23万人,为1629户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发放购房贷款7.24亿元。
(四)社会福利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集体办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6个,床位6740张,收养2187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城镇525元和农村45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8200万元。全年发放残保金和物价补贴3850万元和2709万元。区慈善总会及其分会共募集资金(物资折价)1.09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22万人次,发放救助款1.2亿元。全区100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5867人。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2.41亿元,增长20.0%。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2号线萧山段12座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成,进入铺轨阶段,萧山正式步入“地铁时代”。萧山国际机场新国内航站楼(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建成使用。东入城口综合整治、金惠路西伸等工程基本完成,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青年路(萧杭路-金惠路)、萧西路和通惠路拓宽整治等项目有序推进。东片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立项,外六工段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基本完成。
(二)公用事业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91.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2.71亿千瓦时,增长15.5%。全年新增电网投资7.5亿元、主变容量54万千伏安。全区自来水最高日供水量达到89.9万吨,全年供水量达到28662万吨。完成6.6万户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完成119个村和8个镇的电气化改造任务,提前实现村镇电气化全覆盖目标。全区新辟公交线路5条,调整优化11条,新投放公交车120辆。新增公共自行车2250辆、服务端68个、售卡点3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257个,完成配建停车位6278个。
(三)环境保护
全年新增城区绿化面积79万平方米,平原绿化面积827万平方米。省级生态区创建通过市级技术核查,7个镇街、2个村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生态村通过省级公示。全年共实施重点减排项目142个、节能项目156个。大气环境优良天数324天,比上年增加13天,优良率89.8%。气象预报综合质量居全市第一。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保持在100%。
(四)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全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比上年分别下降4.9%、4.6%和1.9%。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四、农业
(一)农业生产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7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48.96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1.12亿元,增长5.7%;畜牧业产值27.35亿元,增长8.6%;渔业产值10.36亿元,增长11.0%。
(二)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实现产值79.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8%,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设施
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工6.88万工,完成土石方881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10千米;有效灌溉面积80.42万亩,有效灌溉率继续保持100%。
五、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生产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93.2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412.07亿元,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17.49亿元,增长10.3%;实现销售产值4956.64亿元,增长10.2%。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
(二)创新能力
2012年,全区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84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17.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1213.66亿元,增长17.1%,新产品产值率达24.2%,提高1.4个百分点。
(三)工业效益
全区17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79.7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现利税总额314.4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01.65亿元,分别下降11.1%和17.8%;亏损面由上年的11.2%上升到14.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1.9%;工业销售利润率为4.0%,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28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44.20亿元,增长12.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15.05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21.84万平方米,下降16.7%。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一)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39.8%。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42亿元,下降86.5%;第二产业投资247.1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369.39亿元,增长25.7%。
(二)房地产业
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9.8%。房屋施工面积1099.84万平方米,增长19.4%;竣工面积131.23万平方米,增长25.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4.15万平方米,增长15.4%。其中住宅销售85.24万平方米,增长13.1%。
七、国内贸易
(一)社会消费
至年末,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9家,连锁商场门店1652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8.33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40.05亿元,增长18.1%;住宿餐饮业54.09亿元,增长10.1%。
(二)市场建设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6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29个;百亿市场4个。全区拥有星级市场50个。其中四星级市场5个,三星级市场11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7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八、对外经济
(一)对外贸易
2012年,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6.6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进口总额48.50亿美元,下降9.2%;出口总额88.16亿美元,下降1.9%。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23.77亿美元,下降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3亿美元,下降33.0%。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7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加工贸易出口13.0亿美元,下降12.3%。出口市场中,对美国出口下降2.2%;对欧盟出口下降14.3%。美国和欧盟依然是全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其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3.7%和18.2%。
(二)招商引资
2012年,全区新批外资投资企业87家,合同利用外资1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实际利用外资8.67亿美元,增长7.3%。从外资项目看,全区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7个,总投资12.6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82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62.7%和66.0%。从外资结构看,全区新批三产项目57个,合同利用外资6.11亿美元,占全区总量的65.5%和54.6%。
(三)引进内资
全年共新批及结转市外内资项目226个,到位资金72.59亿元。到位内资中,省内资金28.85亿元,占总额的39.8%;省外资金43.73亿元,占总额的60.2%。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一)交通运输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18.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01公里。年末全区机动车辆保有量达到48.9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5%。萧山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144条,其中国际航线20条,港澳台航线7条;全年民航旅客进出港1911.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
(二)邮电通信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1425万件,完成包件业务量15.80万件;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48.84亿元,增长6.7%。年末全区共有固定电话用户62.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4万户;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37.98万户。
(三)旅游业
全年共接待游客1499.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9.2万人次,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增长14.2%;规模以上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06亿元,增长8.2%;全区57家宾馆饭店、规模型经济型酒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
十、金融业
(一)存贷余额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57.36亿元,比年初增加171.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009.41亿元,比年初增加107.87亿元;财政存款16.04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单位存款1669.82亿元,比年初增加53.1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482.11亿元,比年初增加260.82亿元。
(二)资本市场
至年末,全区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拟上市以及意向上市企业65家,其中4家企业完成上市前各项准备工作将择机上市。2012年,全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融资90亿元,占全省10.8%;成功发行全省首单“区域集优”集合票据,募集资金5亿元;新增表外融资96亿元,增长12.6%。全区7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发放贷款72亿元,增长134.5%。
十一、教育与科技
(一)教育
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52所。其中小学83所、初中42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18所。在校学生188908人。其中小学106218人、初中44772人、普通高中22734人、职高学生15184人。幼儿园183所,在园幼儿55924人。“高考”本科上线4585人,上线率59.5%,其中重点上线1211人,上线率15.7%。全年共向3.48万人次发放教育资助券、助学金、奖学金2605万元。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全面实现“零择校”,高中推行“阳光招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
(二)科技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占全市一半。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达到10299件和7217件,分别增长81.1%和77.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达到1005件和227件,增长89.3%和28.3%。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中华鳖良种选育及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十二、文化、体育和卫生
(一)文化
年内成功举办跨湖桥文化节、湘湖开筑900周年学术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全年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1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75场次,观众14.62万人次。图书馆全年共流通图书154万册次。“农家书屋工程”完成建设,平均藏书达1660册。《萧山年鉴(2011)》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
(二)体育
年末,全区共拥有等级运动员13人,其中二级以上11人。全年获得国家级运动会奖牌7枚、省级39枚、市级272枚。全年共举办全区性比赛场次150场,参加比赛人数达到3万人次。成功举办了湘湖国际皮划艇马拉松邀请赛等一批大型体育赛事。
(三)卫生
年末共拥有各类医疗机构736家,其中医院44家、社区卫生中心29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625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67人。无偿献血、红十字援助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年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7‰以下。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健康幸福“百千万”工程和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有序推进,被命名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人口数采用公安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