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要热闹,莫过于听上几场社戏。一个舞台、一阵锣鼓、一句唱腔……舞台上演得热闹,舞台下看得热闹,妈妈们跟着“入戏”,孩子们追跑打闹,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萧山的很多乡镇和村落,很长一段时期里,过年时的“节目”不仅包括尝好吃的,穿新衣服,还有一件极有人气的热闹事,那就是听社戏。
“一个舞台,一阵锣鼓,一群满脸油彩的人粉墨登场。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小时候回老家义桥过年的画面。”已经工作两年的“85后”孔铁军,谈起少时的社戏回忆,依然记忆犹新。
社戏,流行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临时搭建)上演出。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大文豪鲁迅小时在家乡就酷爱看社戏,他在《社戏》、《无常》、《女吊》等名作中,对社戏多加赞扬,称它为“很好的戏”。目前,不少地区的乡村,在岁末农闲或重大节日期间,请剧团进村演戏仍是群众热衷的文娱活动,不乏社戏之遣风。
在义桥镇,爱听戏、爱看戏的百姓不少。每年春节,总会有村民“集资”,把剧团请进村庄,给村民们唱上几天的大戏。
“演戏的时间有早有晚,每次开始搭戏台了,我们小孩子就知道,戏团来了,又有热闹了。这种喜悦,甚至胜过跟着大人去串门拜年。”孔铁军说。
在义桥,如果哪个村请来戏团演戏了,那这个村子就会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这里过年看戏,氛围很好的,场场爆满。一个村里演戏文,不仅本村人都来看,周边镇村特地赶过来的人也很多,也不一定是戏迷,就图个热闹。这戏台一搭,戏文开场,大家挤在一起看戏,年味就变得很浓了,过年的气氛就是这么起来的!”70多岁的黄大伯是土生土长的义桥人,也是个正宗的戏迷。
在村里看社戏,基本以传统剧本为主,除了越剧,还有绍兴莲花落,的笃板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双状元》、《碧玉簪》、《金龙鞭》、《方月娘祭塔》等都是村民喜爱的。
不少“奶奶戏迷”每场都到,老姐妹之间聊天的内容也都围绕着戏文展开,“总算是好人有好报。”“李秀英真是好姑娘。”铁杆戏迷们沉醉在这咿咿呀呀的唱腔中,听了一场还有下一场,似乎永远都听不够。
大年过了一回又一回,社戏听了一年又一年。戏唱得有声有色,年过得有滋有味。一台很普通的戏文,一群爱听戏的戏迷,村里村外,大家聚集在舞台的周围,在传统的节日里熏陶着传统的艺术,也让过年的年味多了一种艺术的魅力。( 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