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40年围垦建设,关键词就是“全民”。“全民围垦”在当年参与建设的萧山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直至今日,当他们年逾花甲、白发苍苍,仍清晰记得钱塘江边上男男女女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赵爱香就是其中一员,是较早参与围垦的妇女代表之一。
如今,安享晚年的赵爱香每天都会到健身点锻炼身体。
围垦上的“花木兰”
赵爱香,1943年生,新湾人,是参与围垦较早的妇女代表之一,如今,有一儿两女,子孙满堂。
二号围垦开始时,赵爱香20岁出头,第一个女儿刚出世不久,因为夫妻俩都要去围垦工地上工,便将女儿托给婆婆照顾。每天清晨4点夫妻俩就起床了,丈夫先去工地,妻子在家料理家务并做好中午饭,去工地时大概6点多。一直忙到傍晚五六点才收工,往往回到家,天都黑了。
有些村民和赵爱香一样,事先做好午饭带去吃,也有些人带了生米,临时搭起土灶煮饭吃。家里困难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怎么办?妇女队长就挨家挨户去收集点米粮,大家照顾着捐一些,让困难的乡亲吃饱饭,然后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去做工。
有些村民住得近,和赵爱香一样早出晚归,也有些其他公社的人,住得远,只好借住在赵爱香这样的乡亲家里。客人到了家就可以休息,赵爱香还得提供茶水、饮食、住宿,要多忙活好一会,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和男人干一样的活
干活的时候,男女分工一样,都是挑泥,不过男的挑60公斤一担,女的挑40公斤一担。整个生产队里只有两个妇女可以跟男人干一样的活,其中一个就是赵爱香。
当时赵爱香能干是出了名的,15岁的小姑娘就已经当上了当地的妇女队长。夫家和娘家就隔着一条河,也是听说了这个女孩子吃苦耐劳,才来求的亲。不过赵爱香的丈夫也不差,也是小伙子就当上了生产队长。赵爱香18岁时结婚,21岁生下第一个女儿。
这个家里,一个男队长,一个女队长,免不了要竞竞赛、较较劲。平时,他们的竞赛场地就是家里的棉花田,到了围垦,场地转到大堤上,变成了比挑泥。“当时也是因为他们开玩笑,问我能不能挑起60公斤,我才挑的。”赵爱香笑着说,“干活的时候累,又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只能彼此开开玩笑打打趣,缓解一下。”
不过,在赵爱香的生产小队里,开玩笑还有更大的好处,就是开出了一对夫妻。同在村民小组的一个小姑娘和一个小伙子,一块劳动常被大家开玩笑凑成对,害羞得没办法。但是,害羞归害羞,两人还真的看对了眼,最终走到一起,结成了夫妻。
围垦建设,“花木兰”付出了很多
开玩笑和打趣可以放松精神,却无法真正缓解疲劳。围垦的苦与疲劳,对女人来说,尤甚。
三号围垦的时候,工地更远。体力好的步行走过去,体力弱的坐在拉纤的船上被拉过去。下雨的时候,工地上只有临时搭建的草棚可以让大家挤在一起避雨,平时累的时候也可以在里面休息。不过草棚不是用来睡觉的,完成白天的生产竞赛和任务后,赵爱香还是得和乡亲们走回5公里外的家,等整理好一切睡下,已经过了夜半时分。
工地上,毕竟还是以男人为主,女人的数量少一些。男人流汗脏了衣服可以光膀子,女人不行;男人内急了可以背过身去,女人不行。
女性在生活中拥有用不完的智慧,她们为自己想出了办法。从家里带来不用的草席,如果谁要方便,其他人就拿着草席围一圈挡起来。干了一天活回到家,还要给孩子洗衣服,给全家做饭。“要搞好围垦没办法,不艰难点,怎么行。”赵爱香说,“只可惜年轻的时候,我虽然能干,却没有文化,想读书却没有机会。如今,和我一起围垦的人差不多都这把年纪了,只要看着儿女们好,也就心满意足了。”( 郑文静 陈剑锋 赵帅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