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庆:见证围垦滩涂上的新村落成长

发布日期:2010-09-28 09:28 访问次数:

  上世纪60年代,刚围垦出来的土地,仅用于种植,由各生产大队派遣临时种植队和组织农民突击完成。考虑到往返不便和常规性农业开发的缺失,1970年冬开始,部分群众分批向垦区迁户移民。先后建立起新围、钱江、宏伟、宏图、前进、益农6个乡,下设43个行政村。寿世庆就是宏新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见证了围垦新村落的变迁。

  “内地”村民争相迁往围垦新村

  原先的迁出地,被围垦新村民称为“内地”。想从“内地”迁出来的,大多是有困难的家庭。因为“内地”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论是种菜的自留地,还是建房的宅基地,都不够。

  如果迁到垦区去,头几年,计划生产、产品分配仍由迁出地安排,采取“三定”(定口粮、定种子、定饲料)、“四包”(包种植面积、包肥料、包成本、包产量)的办法,实行大包干制。另外,按照当时的移民计划,每个人有200多元钱的补助,并专门拨给砖瓦等建材的份额。这点对内地住草舍,甚至连草舍都没法修的村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按计划是每个生产队迁1户到5户左右,根据生产队的人数来分配名额。但是,很多村民想去。”寿世庆回忆着当时的情况,“有一个生产队只有2户的名额,却有五六户人家来要指标,最后只好以抓阄的方式决定。”

  千余村民组成了宏新村

  围垦上的新村落——宏新村,1976年11月开始移民,1977年5月完成,由原新湾公社迁出的300多户人家组成,共1000多人。寿世庆成为了宏新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十七八岁的时候,年轻的寿世庆就因为吃苦耐劳当上了新湾公社共兴大队民兵连长,兼任团支部书记。到了30多岁,新湾公社委派他管理新围出来的土地。三千多亩围垦滩涂,长满了荒草和芦苇,如何开发需要具体计划安排。把高处扒开,把低处填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种植哪些作物,这些工作,寿世庆都完成得很好。

  为了安排迁移工作,将这个尚在规划中的村落变成现实,寿世庆一直以管理房为家。单独住了一年多,等村里所有事情都安顿好了,寿世庆才盖起自己的三间平房,将尚在“内地”的妻儿接了过来。

  村民共建围垦新村

  房子建好,宏新村成形,工作仍要继续,并且更为艰难、琐碎。有房了,但基础设施没跟上。路不通、电没有、水不够、排水不畅、邻里矛盾,事情不大,但每天都有。寿世庆说,当时包括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内,负责管理的有7个人。这7人除了完善村落的整体建设规划之外,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后期的日常琐事上。

  新村落的村集体没有钱。在“内地”,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辆拖拉机,另外还有排水管、抽水机等等。现在,新的村落都没有,只能去迁出地的村里借。等新村落有点钱了,再去迁出地要求出点钱,合一块才将拖拉机买了。

  有地了,但是土壤贫瘠,产量上不去。宏新村的老百姓想出了各种土办法改善土壤。“有机肥比化肥好,因为化肥用多了土地会板结,有机肥不会。”寿世庆列出了几种有机肥:人粪、猪粪、割来的草用河里的淤泥烂开、农作物秸秆还田。就这样经过三四年的改良,围垦土壤改善,作物产量也跟上去了。

  如今,寿世庆早已不再管理村务,只和老伴居住在带有宽敞小院的楼房里,看着门前的葡萄藤和田野,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郑文静 陈剑锋 赵帅飞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