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坛村:“萧山相国”朱凤标故居

发布日期:2010-09-21 09: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朱家坛村因“萧山相国”朱凤标而闻名。这么多年来,朱家子孙一直守护着祖宗的故居,里面的每一处墙门、雕刻都留有朱凤标的遗迹,现在很多都已成文物保护点。

  新塘街道的朱家坛村可谓声名远播,因为村里保存着“萧山相国” 朱凤标的故居。

  朱家坛村历史悠久,因地形似坛,又以金姓聚居,曾称坛里金。后来,思想家朱熹七世孙于南宋末从安徽迁居到此,金姓衰落,朱姓发族,故名朱家坛。

  朱凤标于1799年出生在朱家坛村,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后裔。道光十二年,他进士及第,殿试第二名,皇上钦点榜眼。历任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五部尚书,后来官拜体仁阁大学士,时称“萧山相国”,是萧山历史上位高权重的人物,其故居号称萧山的“大宅门”。

  目前,朱凤标故居被列入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重点文物管理单位。文保专家称,朱凤标故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迹。

  68岁的朱杏琴是朱凤标第十七世孙女。6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着朱凤标故居东大厅——父亲留给她的老房子。朱凤标故居有5个文保点,朱杏琴所在的东大厅和西大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文物保护点,叫榜眼墙门。除榜眼墙门外,还有圆石拱桥、船道、万寿桥和万寿庵。万寿庵是当年朱氏家族的家庙,沿古河道而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从这点可以看出,朱凤标在功成名就后,兑现了当年的承诺:“重修庙宇,再涂金身”。

  家中有很多家具,“年龄”比朱杏琴要大好几倍。在两间古朴的房屋门口,朱杏琴指着廊顶那些生锈的挂钩说:“那是当年家族兴旺时,办喜事挂大红灯笼用的。”在房屋门口,还有很多精细的雕刻,东墙门第一进门楣上有篆体“福禄寿喜”四个大字。朱杏琴说,故居曾住着20来户人家,大多是朱凤标同族后裔。如今只剩下三四户人家,而且都是老年人。

  朱家坛村可谓名人荟萃。除了朱凤标本人外,他的子孙成就也很高。朱凤标的儿子曾任山东布政司,泰山上有他石刻书法“绝顶云峰”;朱凤标的曾孙朱文钧先为官,后从商,随后成为收藏大家。朱文钧的4个儿子,长子朱家济,是书法大家,被潘天寿称为当代书法第一人;次子朱家濂,是北京图书馆版本学专家;三子朱家源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子朱家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

  作为名人故里,朱家坛村的发展当然不甘人后。整齐的小洋楼、宽阔的村道、美观的绿化……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该村先后成为卫生村、生态村、经济强村、新农村示范村等。(刘殿君 吕校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