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杰:萧山围垦的“土办法”挺管用

发布日期:2010-09-20 10:49 访问次数:

  钟世杰,1983年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1994年离休。

  钟世杰在萧山围垦上花费精力最大,共参加30多期,围涂面积达53万多亩。丹麦的著名学者胡木隆曾对钟世杰说:“萧山围垦是世界上大规模围垦之一,你们做了这么大的事情,境外却很少有人知道。”

  ■记者 郑文静 通讯员 陈剑锋 文/摄

  围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萧山围垦,不是为了出什么名堂,而是为了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钟老说。

  钱塘江下游河口呈大喇叭状,涨潮量很大并夹带大量泥沙,在口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沙坎,涨潮时以极大的力量在平面上压缩,在立面上爬坡,加上天文因素,形成中外驰名的钱江涌潮。但江道因江水潮水流量的变化摆动频繁,两岸坍涨无定,为害甚重。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缺少土地制约了发展。

  钟老说,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河治理开发、修筑堤塘御潮与开发利用海涂、泥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这也成为萧山水利事业的一大特点。在围垦过程中,萧山人不仅吃苦耐劳,还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实用的“土办法”。

  摸清潮水脾气好筑堤

  钱塘江的涌潮有规律,围垦治江就要按照它的规律来行事。为了把握住规律,钟老骑着自行车沿江查看岸边的工程,也曾坐直升机追看海潮,以摸清江水、潮水、泥沙的运动规律。

  “7天内筑起堤坝,抗住风浪,是围垦工程成功的关键。”钟老说,根据潮水的规律,围垦筑堤往往选择在冬季“大潮尾巴小潮头”的6—7天内进行。

  第一步,挖河与筑堤同时进行,用挖河的土建造大堤,然后在大堤外坡上铺宕渣,这种临时防潮措施可以在潮水来的时候不漫堤,大堤不被冲垮。

  第二步,等小潮过去之后,对大堤进行加固加高。在外坡上继续铺宕渣,宕渣外抛石头,防止泥沙被冲走。最后宕渣的厚度能达到59厘米。

  萧山的“土办法”护堤效果好

  筑堤之后,还要护堤。钟老说,围垦地处钱塘江要冲,极易受江道主槽变迁影响。一旦堤外滩涂坍失,将刷深堤脚,危及堤塘安全。萧山创造的护堤“土办法”派上了很大用场。

  盘头,一般构筑在大堤转角或排涝闸两边,起挡浪护堤作用;丁坝,一般与大堤成直角并向江心延伸50米——100米不等,主要起排流挡潮或促淤作用;沉井,主要用于保护坝头,在急流涌潮顶冲堤段,加以水下堤塘保护,包括水上浮运沉井、沉箱和块石等。由于当时缺少混凝土,是直接挖坑用石头砌沉井。

  “我们还在堤边种上樟树、橘树和其他植物,这样既能护堤和美化环境,还能给围垦居民增加收入。”钟老说,围垦的50多万亩土地,为萧山乃至浙江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