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一线采访见证围垦精神

发布日期:2010-09-13 09:24 访问次数:

  陈静,上个世纪90年代围垦随访记者,原萧山市委报道组成员,现为浙江日报高级编辑。

  从1991年到1995年,陈静在当时的萧山市委报道组工作了5年。作为围垦的随访记者,她时常奔波于围垦大堤上,深入护堤工人中间,将一线的场景记录下来。透过她当年的报道,仍能想象当时围垦的艰辛,进而敬佩萧山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时常奔波于围垦大堤

  上个世纪80年代,陈静来到萧山广播站工作,她是所在单位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记者。1991年,陈静进入市委报道组。

  当时,市委报道组有专职人员3名,专门为一些重点媒体提供萧山的新闻。1995年的《萧山年鉴》数据显示,市委报道组曾经为《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内参》、《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报刊提供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其中,在《浙江日报》发表重点稿件150余篇,在《杭州日报》发表重点稿件130余篇。1994年,萧山市委报道组被评为浙江省最佳报道组、杭州市先进报道组。

  身处这个团队的陈静,以萧山的围垦建设为主题,所采写的稿件《血脉相连锁蛟龙》和《萧山围垦区全面推行规模经营》都获了奖。她与现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的慎海雄合写的大特写《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分别在《新华社内参》、《经济参考报》 等8家报刊通讯上刊登发表。这些稿件都从不同角度翔实生动地反映了“特别能吃苦、讲奉献、有牺牲精神、敢闯敢干”的萧山围垦精神。

  难忘当年护堤人

  多年后提起围垦,陈静说那些场景仍历历在目。其中,她印象最深的是采访围垦大堤上抬石头的普通工人,后来据此写出了《血脉相连锁蛟龙》这一报道。

  当年采访的时候,陈静住在工棚里,潮湿的草堆里有老鼠、蛇。条件很艰苦,护堤人还要没日没夜地值班,搬石头保卫大堤,吃的只是霉干菜。

  “关于他们的苦已经说了太多,但让我感动至今的,是萧山人那种吃着苦还能保持乐观生活态度的精神。”陈静说,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她就会想起当年那些喝杯茶都会开心的护堤人。

  围垦精神影响颇深

  其实,到围垦采访前,陈静也是吃过苦的。

  陈静曾在河上支农,饿着肚子去割稻,走2.5公里山路去采茶……“当时是上山看日出,下山看日落,觉得挺苦。但走进围垦后,我才发现这些完全没法和围垦人的苦相比。”她说。

  陈静采访过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等荣誉称号的尚舒兰。这位有志气有抱负的女子,于1986年辞去银行的工作离开河南老家,随爱人来到萧山。

  陈静告诉记者:“茫茫的滩涂上,只有孤零零一户人家,她和爱人同心协力,为未来打拼。我去采访的时候,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我就和她一起下地摘棉花。”

  “生活艰辛,但态度乐观,工作一丝不苟,萧山人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他们血脉相连,创造了围垦奇迹。”陈静说,围垦精神深刻影响了她,并延续至今。( 郑文静 陈剑锋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