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神殿村:两位张姓英雄的传奇故事

发布日期:2010-09-10 08: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坎山镇原为钱塘江古道,周边居民多以打鱼为生。张神殿村也在钱塘江附近,村民中也有不少捕鱼好手。其实,张神殿村建国前属坎山镇第十八保,建国后为坎山镇十八村,后又改为建新村。在1983年萧山按地名命名时,因村里有个张神殿,所以改名为张神殿村,一直沿用至今。

  村里的张神殿供奉着一个人物——张老相公,这个张老相公具体是谁,在村民中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张神殿供奉的治水好官张夏,另一个说法则是为了纪念一个普通的小渔民张水友。无论是哪一位张姓人物,他们的故事都具有传奇色彩。

  据村里的老年人讲,北宋时期,由于钱塘江风高浪急,潮水汹涌,江岸经常垮塌,不时有商船沉没,堤塘被毁,淹田毁屋,人畜不宁。当时的浙江转运使张夏看到这种情况后,当即决定治理钱塘江。他先用石块砌塘,在塘外还打入松桩加以保护,自西兴一直筑至坎山。这木石并筑的江堤,有力地抵挡了涌潮的冲击,从而延长了江堤的寿命,造福了两岸人民。张夏为了治江,亲自到江堤督工,劳累过度,最终因公殉职。说也奇怪,自此以后,坎山多次有倭寇入侵,都被当地人民歼灭,当时的人们相信是因为张夏的英灵发威,捍卫了百姓。于是,村民们在江边修庙供奉,建起了张神殿,尊他为张老相公。

  而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一些村民坚持张老相公是一位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名叫张水友,而且他见义勇为的对象还是当时的皇帝。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要渡钱塘江,当时只有一位叫张水友的渔民划着小渔船在捕鱼,于是乾隆就上了小渔船渡江。中途钱塘江风高浪急,潮水汹涌,张水友为了保护乾隆,自个儿跳下渔船,用双手握住船的边沿以撑稳船身,最后使乾隆顺利渡过了钱塘江,可张水友自己却不幸遇难,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的双手还一直握着船的边沿。乾隆为了纪念这位渔民,特意在江边修庙供奉,建起了张神殿,并尊他为张老相公。

  现在,张神殿村里的张神殿,依然是香火旺盛。殿内有时也会作为演戏场所,供村民们陶冶情操。(钱芳 沈佳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