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裕:围垦,不简单、不容易、不能忘

发布日期:2010-08-30 08:32 访问次数:

  陈光裕,1952年从事水利工作,从1965开始至2004年退休,与围垦打了整整40年的交道,他用双手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围垦资料。这是陈光裕40年围垦生涯的缩影,也是萧山围垦艰难而辉煌的见证。

  这个与围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人,在谈起他眼中的围垦印象时,用了三个“不”:不简单、不容易、不能忘。他说,三“不”背后的围垦精神值得萧山人民代代相传。

  

  陈光裕说,围垦精神是萧山最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代代相传。  张培 摄

  40年围垦生涯永生难忘

  萧山自1966年开展大规模围垦以来,共围滩涂50多万亩,这一壮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年逾古稀的陈光裕说起发生在萧山的这个造地奇迹时,满是激动和自豪。陈光裕1952年从事水利工作,从1965开始至2004年退休,与围垦打了整整40年交道。

  40年风风雨雨,围垦成了陈光裕的家,在与潮水奋斗的岁月里,他用笔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围垦资料,包括论文、日记、地图、照片等。其中,尤为珍贵的是1965至2008年的围垦日记,里面记录着萧山历次围垦的时间、面积、劳力、财力、险情等情况。

  目前,陈光裕已经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捐献给萧山档案馆。

  从1965年参加第一次围垦,到2004年退休,每次围垦都留下了陈光裕的足迹。说起围垦,他感慨道:“40年围垦生涯,在我生命里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永远不会忘记。”

  难忘那根救命毛竹

  陈光裕是水利工程师,当年很多关于水利的事,都需要他和同事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便领导作出正确的决断。而很多意见,需要在现场一锤定音,这意味着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得出现在哪里查看情况,确定方案。

  “围垦的很多抢险闸我都经手过,我设计的一些抢险闸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作为水利工程师,设计、改善水利设施是陈光裕和同事的基本工作,同时他们也参加抢险,他说抢险经历惊心动魄。

  围垦的那段时间,陈光裕参加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抢险。“因为工作需要,每次出现险情我们都得现场查看,提出抢险建议。所以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得设法立即赶往现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陈光裕和同事几次遇险,幸运的是又屡次脱险。

  “最难忘的还是那根救命毛竹。”陈光裕说,有一次台风来袭,围垦堤坝告急,他和同事赶往现场查看,还没等了解情况,洪水决堤,大水奔腾而来。陈光裕和同事赶紧爬上附近的一间草舍,但水很快漫了上来,眼看着就要没顶,陈光裕急中生智,拉着同事设法抱住了旁边的一根毛竹,在洪水中坚持了很久才脱险。

  “要不是那根毛竹,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往事,陈光裕仍心有余悸。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且充满危险,但陈光裕和同事们并没有退缩,每次参加抢险都会冲锋在前。

  围垦成就今日之萧山

  “围垦的事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围垦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记忆。”陈光裕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围垦精神是萧山精神的一部分,应该世世代代铭记,世世代代传承。

  “不简单、不容易、不能忘。”陈光裕将40年围垦的体会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40多年围滩涂50多万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陈光裕看来,围垦对萧山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围垦造就了大批土地,缓解了萧山建设用地的矛盾,拓展了萧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新世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改善了钱塘江流道,提高了排灌和通航能力,改善了萧绍平原100多万亩农田的排涝条件。

  围垦精神代代相传

  “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这个当时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陈光裕记忆犹新。他说,千百万萧山人民手挑肩扛,冒严寒、战酷暑,齐心协力完成了围垦这一壮举,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正因为不简单、不容易,所以不能忘。”陈光裕认为,围垦精神是萧山当代文化的精髓,是萧山最大的精神财富。老一辈围垦人亲身经历过那段苦日子,对这种精神不能忘也不会忘;而新一代萧山人没有体会过那种苦滋味,过着较为安逸的生活,更应该传承围垦精神。(李慧强 陈剑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