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旧时的万年台,造型精美、雕刻精湛、绘画精致。在旧时,看戏文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男女老少都有规定的座位,而且要先祈福,才能上演热热闹闹的戏文。
玉泉堂中壮观精美的万年台。
听说浦阳镇安山村有个宗祠,叫朱氏家庙,俗称玉泉堂,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内有个万年台(即戏台),基本保持着原貌,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一探究竟,记者走进了安山村,在家庙管理者朱百华的带领下,来到了该村狮子山脚下的玉泉堂。
站在玉泉堂门口,正门上方“朱氏家庙”匾额映入眼帘,正门上则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像。而在两边的柱子上有“聚族成村南渡勋臣绵世泽,依山立庙西来爽气护宗祧”的楹联,可见当时朱氏族人是南迁而来,在这方土地上聚集成村落,并特地在山脚下立庙,以护佑朱氏宗祧。据载,今安山朱氏于明朝从同镇的前朱村析居到此,始迁祖韶九公为前朱朱氏15世孙,今安山朱氏已传19世,有朱姓1800多人。而当地人相信,自己就是朱元璋的后代。
走进玉泉堂,见到家庙可分门厅、戏台和后厅,两边则为看台。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旧时的万年台,坐北朝南,与后厅正好相对,造型古朴美观,翼角起翘。这不愧是一个翅檐飞阁的万年台,你看这屋檐上,砖雕造诣精湛,整体呈一双龙戏珠的造型,中间有一横梁,上雕有天官赐福的雕刻,在屋檐四周又有狮子等猛兽雕刻护佑,无不显示着古时朱氏家族人美好的愿望,希望家族平安,得到天官、百兽等庇佑,族人能够安居乐业。
走到万年台之上,见到戏台内槽为八边形顶藻井,彩绘云龙纹。彩绘巧夺天工,虽多已是古时遗留下来的,却依稀还能辨别所绘之精巧。藻井共分四层,第一层为家禽走兽,描述着当时的市井百态,人们的生活状态;而第二层为八仙过海之景,各色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第三、四层则为花卉,牡丹、梅花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惹得人们不禁多看上几眼。据当地人讲,其实这两层上,原来还有三国戏,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三国人物,全都绘于其上。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戏的彩绘就像是历史中的尘埃一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在重修时补上去的鸟语花香图。
说起这万年台,安山村86岁的土生土长的村民朱陈耀讲得头头是道。他从小就在这里玩耍,又在这里长大,与玉泉堂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万年台有着深刻的记忆。朱陈耀说,在他小时候,做戏文还全部都是万年台上。
老底子做戏文是很考究的。戏文开始前,都要摆上贡品,进行祈福。祈福好了,才能开始做戏文。这老底子看戏文,可不像是现在农村里看草台班子演出,什么人坐什么位子,旧时可都是有讲究的。朱氏族长坐在后厅的正位之上,而其余族里的男人们则是坐在戏台之下。通常在看台下摆上4排长凳,可容纳100来人。这是男人们的位子,而女人们是不准坐的。无论是家中小姐,还是已婚妇女,都只能上两边阁楼的看台上去观戏,她们是不准走到戏台下来的,而男人们也是不准到阁楼上去的。朱陈耀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陈旧的,这么做为的是避嫌。等到男人、女人,所有看戏的族人全部就坐以后,喇叭唢呐吹起来,锣鼓敲打起来,戏文才正式开始。
如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站在万年台下,却似乎依旧能感受到那时一个家族看着万年台上演出的热闹场景,感受到孩子们穿梭于万年台前后,族长坐镇在后厅的场景,还有那万年台上演绎的一出出悲欢离合。(■文/摄 记者 洪科 通讯员 王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