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潭村:相传岳家军在此饮水解渴

发布日期:2010-08-27 10: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进化镇欢潭村南临浦阳江,村西2公里就是大岩山,称得上是一片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欢潭村的村口湖堤边就有一口清冽澄澈的泉水潭,深度约3米,四季都不会干涸,水的味道还很甘甜,这口泉水潭的名字叫“欢潭”。由于村民们对这口泉水潭的喜爱,村的名字也就称为欢潭村。

  说起这个泉水潭“欢潭”可了不得,它是因为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而得名,这个人就是南宋时期的岳飞将军。欢潭村的村民人人都知道,岳飞将军率兵抗金的时候,曾经把部队拉到这个地方,当时大家走了很多路,非常口渴,发现了这么一口井,当然是万分欣喜,在征得老乡们的同意后,就欢乐地喝开了。后人为了纪念岳家军纪律严明,将泉水潭围成七角形,以青石板作栏,中间的一块栏石上刻上了潭名——“欢潭”,重现了当时岳家军欢欣解渴的情境。

  1990年,原欢潭乡政府征地1.5亩,投资8万元,专门为这个泉水潭建了一个公园,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欢潭公园。里面还设了一个六角亭,名为欢潭亭。现在,这个公园泽及了整个欢潭村的村民,晚饭过后,村民总会带着孩子们来这里逛逛坐坐,有时也讲起岳飞将军“在此欢饮”的故事。

  说起来也很奇怪,也许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古迹对后人的激励,也许岳家军的风姿感染了数代人,欢潭村的村风民风一直很好,这里的村民非常具有古道热肠,讲究一个“义”字。欢潭村的清晨,人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80岁的白发老人王仁法就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义务打扫,如今他已经义务打扫了整整10年。据村民们说,自从村里把广场建起来,他就在这里义务打扫了,一年下来,扫把都扫坏好几把,村里要算点工资给他,他都拒绝接受。

  老王的公益事业只是一个欢潭村“义”的一方面体现。说起来,欢潭村曾经有“五义”: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葬。就是说,穷苦人家在祠堂公家田的接济下,也能够升起炊烟;村边的浦阳江上开设义渡,村民们在江上来去不花钱;村里开办义学,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至于义诊,则要说起村里田氏家族一个有名的人物——田曾其,他曾经在新四军红十字会工作,回村后开了个诊所,给穷人看病不要钱,除了送药,还倒贴鸡蛋、红糖等营养品;村里还有座山坡,是专门给穷人下葬的,是谓“义葬”。

  这种“五义”风尚,在今天也得到了发扬,村里有20多位企业家,富起来后不忘全村老百姓,为建设新农村出钱出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