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幕村:相传唐代诗人罗隐葬于此

发布日期:2010-08-25 08: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在义桥镇西北,浦阳江以西,有一个古老的村落——罗幕村。村庄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曾经,这里的村民以捕鱼为生。此前,罗幕村叫做罗墓坂,据说是为了纪念唐代诗人罗隐而命名。因为村庄合并,罗墓坂更名,把“墓”改为“幕”,叫罗幕村(以下都称为“罗墓坂”)。

  如今,走进罗墓坂,村庄里还保留着一些清代建筑,高墙屋宇,飞檐画栋,墙门石牌。而村庄被10多个大小不一的池塘包围,连缀成一个水乡村落,岸边是一排排柳树、楝树和泡桐树,小巧的石桥、精致的池埠,随处可见。

  据村里的老年人讲,唐代诗人罗隐原来葬在罗墓坂的庙龙池畔。老人说,原先的罗隐墓是比较考究的,墓穴用青石扣得很整齐,两旁是石狮石马各一对,青苍松柏,直挺于边。清明时节,村民便会到此祭祀,并称罗隐为老太相公。可惜的是,罗隐墓于1958年一平二调时,被夷为平地,石板被人抬走,墓地也荡然无存,如今罗隐墓早被一排民房替代。只是有一次有村民在庙龙池里洗涤时,摸起一块碑石,据说是从罗隐墓穴遗下的,也未知真伪。在罗墓坂,还有一处罗峰亭,据说也是纪念罗隐而建。

  可是,为何罗墓坂的村民如此敬重罗隐?村名也因他葬于此地而命名。要说其中的缘由,还得从世代罗墓坂村民以捕鱼为生说起。

  罗墓坂人捕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期间,水乡之人,生于斯,长于斯,都有捕鱼的习惯。他们在钱塘江、浦阳江、富春江等地捕鱼,他们继承了先人们“浪中得上龙门去,不叹岁月江河深”的遗风。而事实上,勤劳的罗墓坂人捕鱼有不同的手段:有用捕捞船打鱼、有用各种渔具捕鱼的。罗墓坂人喜欢驾一叶扁舟,放任于风口浪尖上,拋网捕鱼,一支100多人的捕鱼大军,顶一身风雨波浪,声势浩大。也喜用渔具捕鱼,用网斗、罾等捕鱼。有的则用空手捕鱼,那更是神奇,用一根麻绳叫夹沙,用草绳夹过后,捕者便根据鱼儿泛起的泡泡翻身下水,把鱼儿捕获。从古时起,罗墓坂人就是捕鱼能手,如今,还有些许罗墓坂人还在从事捕鱼行业。

  可不禁有人要问,罗墓坂人善捕鱼、喜捕鱼又与罗隐有何关联?据载,五代吴越王钱鏐生性喜嗜鱼,便下令叫老百姓进贡一种叫“使宅鱼”的贡赋。那时,由于罗墓坂人在钱塘江、西湖一带捕鱼,为交这道贡赋,多有在江湖丧生者,为此民怨较大。时任钱塘县令的罗隐得知此事后,为减免百姓贡赋,便向钱王进谏。恰巧,罗隐在钱鏐一处办公墙壁上,见有姜尚的一幅磻溪垂钩图,便挥笔题诗一首《题磻溪垂钩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鏐一看这首诗,心中有所触动,便下令停止了这道贡赋,这样,罗墓坂人及附近渔人得以喘一口气。人们非常感激罗隐,于是当后来罗隐死后便葬于此,村名也称为罗墓坂了。

  在罗墓坂,流传着许多有关罗隐的故事,许多现象也都与罗隐联系起来,足可见罗隐在小村庄里的地位,而这个村庄虽已更名,但当地人却仍习惯称这里为“罗墓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