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根楠: 组织萧山全民围垦第一人

发布日期:2010-08-18 08:47 访问次数:

 编者按

  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沙地人,用扁担和汗水在钱塘江边开拓了大片土地。就是这片围垦,成为萧山快速发展的后盾。

  在萧山围垦史上,费根楠是第一位组织全民围垦的县委书记,他曾组织领导1968年3.6万亩围垦和1970年萧山面积最大的10万亩围垦,许多老一辈沙地人至今还记得他的名字。

  中等个头,头发花白,脚穿一双黑布鞋,费老身上仍透着一股精神劲。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但费老说,如今他最想谈的一是萧山围垦为什么能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功,二是用几十年时间围了50多万亩肥田沃土的价值和意义。

费根楠认为,正是靠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萧山围垦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造福于子孙后代。

  敢为人先,萧山围垦大获成功

  费老说,参与过围垦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当时那种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第一个特征是敢为人先。1970年11月,萧山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军民联围。联围分三期进行,第一次出工7万人,1971年1月第二次出工6万人,1972年第三次出工10万人。这样频频组织大规模出工,压力和辛苦超乎想象,但是萧山人敢为人先,硬是扛了起来。

  第二个特征是奔竞不息、不屈不挠。1968年7、8两月,瓜沥区(时含义蓬区)两次共出工8万人围垦3.6万亩,但后来大堤被潮水撕开200多米长的大口子。第三次,4万人不仅修复了被冲毁的堤坝,还向东推进400米。正是靠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围垦才取得成功。

  第三个特征是埋头苦干和好学上进。费老说,党湾的一个生产队,每个劳动力每天挑土5方,一周的工作量5天就按标准完成。有的妇女也参加围垦,冬天江边非常冷,赤脚挑宕渣导致脚底贴满了膏药。

  在围垦建设中,因造桥、修路、建闸、盖房,需要各类人才。当时虽然有技术人员,但主要得靠普通百姓。靠着技术员教师傅、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围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的技术人才,为沙地赢得了“百工之乡”的美誉,也为改革开放后沙地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几十万亩沃土造福后人

  费老认为,围垦是萧山快速发展的后盾。

  一是为萧山的农业稳定打下了基础。文化大革命对萧山的经济打击很大,1976年全县的财政收入跌到3000万元左右,农业却稳步增长,原因就是围垦增加了土地。

  去年萧山农业商品的生产值达到59亿元,萧山的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基本上都在围垦。他举例说:“益农有个三围村,同一块土地上芹菜一年能种4次,还能种一次日本南瓜,土地年产值达到每亩2万元。”

  二是50万亩土地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2009年,萧山GDP超过1000亿元,正是有了50万亩的围垦土地,萧山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有了土地,很多企业搬到围垦发展,逐渐从小厂变大厂、旧厂变新厂;机场、开发区等大项目的建设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围垦,给萧山的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大好平台。费老说:“这是萧山人民艰苦奋斗、流血流汗、不取分文,给国家创造的巨额财富。”

  荒滩变成“聚宝盆”

  在大规模围垦前,萧山东片沙地东涨西坍,群众深受其害。1964年,费根楠来到萧山,次年当选为县长。1965年8月新湾坍江,他第一次主持抢险,亲眼看到百姓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费老认为,将围垦与治江相结合,通过科学治江,钱塘江弯道变直,潮水不再泛滥,沙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荒滩经治理变为良田,河道经冲刷后又有利于航运,种植业、工业、商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今天的沙地,不再是茫茫滩涂无人烟,而是处处高楼满园春。(■文\摄 记者 郑文静 通讯员 陈剑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