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条龙姿态各异,灵动飞扬,这是坎山挑花艺人戴水珍最近完成的一张花边——“九龙戏珠”。为传承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戴水珍设立了花边培训基地,希望点燃年轻人对花边的兴趣。
图为“九龙戏珠”花边。
近日,坎山挑花艺人戴水珍历时一年制作而成的一张“九龙戏珠”花边引起了花边界的关注,由于所用的宫廷手绣阵法目前民间鲜有人知道,机器也无法织出这样的图案,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也引起了年轻人的兴趣。
由于时间太紧,未能参展世博
在坎山下街的花边收发站,戴水珍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这幅花了大量心思的作品。这幅花边作品的直径大约是110厘米,呈圆形,九条龙姿态各异,灵动飞扬,工针精巧。据了解,在挑绣制作上,这幅作品针步的精细匀称是一绝,一粒米长度的绣品上就挑到10多针,仅当中那条大龙就挑有1000多万针。这幅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题材,目前大部分挑花作品均从花卉中得到灵感,而这幅作品则是以我国的龙图腾作为题材。
对于花边,戴水珍感情深厚,她的丈夫是目前萧山仅存的坎山下街花边收发站站长,夫妻俩对萧山花边一直很执着。戴水珍本人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萧山花边的传承人,并被选送到世博会去秀手艺。这幅“九龙戏珠”就是当时戴水珍打算带去世博的作品,无奈由于时间紧迫,在去世博的时候,“九龙戏珠”未能完工,直到日前,这幅作品才得以让大家看到。说起这件事,戴水珍很是遗憾。
点燃下一代对花边的兴趣
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挑花这门手艺在萧山的姑娘们中广为流行,据统计,当时有20万“挑花女”。萧山手工挑花业又以东片的坎山最为发达,坎山老街的花边站是当时最闹猛的地方,“放花”、“收花”的工作人员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可惜,随着时代变迁,手工挑花在机器时代批量生产的影响下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萧山的挑花女工从鼎盛时期的20万大军,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000人,而且以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对此鲜少问津。
为了保护即将失传的手工花边手艺,戴水珍夫妻设立了花边培训基地,希望能培育一批手工精湛的挑花艺人。在坎山镇的推动下,每当节假日,就有不少中小学生去基地参观挑花技艺。戴水珍的“九龙戏珠”完成后,也让前来参观的学生们眼前一亮,对手工花边的神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二学生李欣怡看到这幅作品后,觉得非常漂亮,她说,小时候看到妈妈挑花做家里的茶几布,但是上面的图案都比较简单,这个作品中九条龙都不一样,很是惊奇,希望也能够学习挑花边。( ■文/摄 钱芳 沈佳明 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