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布景、黑白的相纸,在上世纪80年代如果能在萧山照相馆拍上这样一张相片,是很多人的心愿。时间流逝,萧山照相馆已经“淹没”在一片时尚影楼中,可那一张张在瞬间定格的照片成了人们永恒的记忆。
图为上世纪80年代,胭脂和妹妹在萧山照相馆的合影。
20多年前的一天,胭脂10岁生日,父母带着胭脂和妹妹来萧山城里拍照。胭脂是第一次走进照相馆,看见门口橱窗里有很多叔叔阿姨的照片。妈妈说,姐妹俩的照片如果拍得好,也会挂在橱窗里,让很多人看。于是,姐妹俩紧张起来,胭脂拿着塑料花的双手开始颤抖,妹妹差点从道具小自行车上滑下来。这时,系着黑雨伞的镜头背后,摄影师手按快门,说:“笑一笑!”闪光灯亮起,快门“咔嚓”按下,那瞬间被定格在底片上。
曾经岁月很美好
不久后,胭脂拿到相片。那是64开大小、边缘切成锯齿状,用溴化银冲洗的黑白相片。照片上的妹妹挽着两个抓髻,束绸带,有模有样地蹬辆小自行车。胭脂紧挨着妹妹,手中握束春兰秋菊的塑料花。身后是照相馆的布景画,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相片背后,印着五个龙飞凤舞的黑字——萧山照相馆。
20多年后,胭脂成了一名人气很高的网络写手,用文字编织出让人感动的故事,而10岁时的留影始终是让她自己感动的东西。
胭脂的记忆,也是许多萧山人共同的记忆。翻开相册,好多人都能找出从萧山照相馆拍的照片。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萧山照相馆是我区最大的照相店,鼎盛时有员工39名。
曾经记忆很珍贵
萧山商业摄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开的观和轩照相馆。至1926年,较大集镇均有了照相馆。新中国成立后,县城的裘楚诚照相馆等几家店合并成立合作照相馆,即萧山照相馆前身,之后又经历了公私合营照相馆、国营萧山照相馆等沿革。裘楚诚照相馆位于明月坊(今工商银行萧山支行一带),后照相馆自筹资金在今城市酒店位置建造了两层楼的新店。新店面积100平方米左右,楼下是营业柜,一大一小两个橱窗里用于陈列照片,楼上是摄影室、暗室等工作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照相馆搬到今市心南路60号的地方,仍是两层楼。如今的萧山照相馆,门面狭窄,一张巨大的婚纱照占了门面1/2的位置,从外表看,更像一家婚纱写真工作室。
为了寻找它曾经辉煌的痕迹,记者找到了萧山照相馆的老员工,今年60多岁的王锦灿。王锦灿1959年初中毕业后进入公私合营照相馆。照相馆分工很细,摄影、修版、冲洗、着色,各司其职。王锦灿学的是冲洗照片。从前印相片前,要在暗室里经过显影、定影、水洗、晾干等步骤,遇上大型集体照,得将几张底片拼接起来印,很考验技术。但王锦灿很喜欢这份工作,一来他对照相充满了好奇,二来照相师傅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当时,照相馆每周都会送照相到基层,店员们2人一组分头行动,踏遍了萧山城乡。无论是部队战士、农场场员,还是农村的老百姓,看见有人骑着自行车、车头挂着相框,就知道萧山照相馆送相片来了。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拍照道具,大家都爱把着自行车拍照。
随着社会发展,萧山的照相馆多起来了,照相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进入21世纪,萧山照相馆改制为私营性质,不少员工离开照相馆自立门户,萧山照相馆的光辉逐渐被一家家时尚的婚纱摄影店替代。王锦灿6年前从萧山照相馆退休,如今在儿子开的照相馆里帮忙。“现在洗照片可方便了,电脑一点,机器自动送出印好的照片。”王锦灿说。(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