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南片地区,端午节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娘家人要带着编好的麦草扇去看新出嫁的闺女,闺女把扇子分给婆家的亲戚;往后每年的端午,出嫁的女儿就要编麦草扇送母亲及家中的亲戚。
随着端午节临近,在河上老街上,经常看见一些妇人凑在一起编织麦草扇。现如今,家里都装了空调,为什么忙着编织麦草扇呢?
原来,在南片地区有个习俗,娘家人在端午节要去探望新出嫁的女儿,要送手工编织的麦草扇。女儿收到娘家人的馈礼后,再亲手分给婆家的亲戚们。而这往后的每年端午,就是出嫁的女儿要编麦草扇送母亲及家中的亲戚了。而说起这习俗的来源,老街上的王大伯说,这是因为在农村里有句俗话叫“女儿随娘”,婆家人要根据这麦草扇编织的手艺判断做母亲的是否心灵手巧,也就推断这新媳妇是否贤惠能干了。
至于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送扇?王大伯说,这是一个延续下来的传统,很可能与麦子成熟的时节有关,到立夏时,麦子收割了,才有做麦草扇的原始材料。
而这老街上的妇人就是在忙着为刚刚嫁女儿的张大妈编草扇呢。“这不端午快到,想着速度要加快些,便把邻居们聚集在一起帮忙。”张大妈一边忙活着手中的活计,一边笑着说。
据住在河上几十年的魏女士介绍,现在知道这个习俗的人不多,而坚持这么做的人就更少了。其实,这编麦草扇可是个技术活儿,它看似容易,但是要编出质量上乘的麦草扇来,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编麦草扇不但工序多,而且手艺要超群。
每年的立夏过后,第一批黄大麦熟了,就是选麦草的最佳时候,刚刚割下来的麦草新鲜,任你挑。所以小姑娘小媳妇们要编麦草扇,就到田头去选,这样才能选出好麦草,麦草要质地上乘,色泽光亮。选好后的麦草要马上晒干,因为一受潮,一霉变,就不能用了。
晒干了麦草,要用时才剥,就是把麦草外面的一层衣剥掉,里面的才是需要编扇的材料。编制前,麦草要在水里浸一下,让草有韧性。一般是用多少浸多少,考究一点的,还选出一点儿草染上色,这样在编织时可以编出花色。编织草扇有好多种花样,但都用单数,或5根、或7根,有像编辫子一样的编法,有像编中国结一样的编法,还有一种编法是锯齿形的,大多用来作为草扇的外边。长长的草扇条编织成了,就要绕、缝扇面,这也是一件技术活儿,不会缝的人会把扇子缝成锅形,要使扇面成为正圆面,绕好最后几圈是关键。
“早些年相亲时,女方要送男方扇子,体现出自己的贤惠呢。”魏女士说,“还真别说,一些手巧的小姑娘小媳妇编织出的麦草扇还真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会编麦草扇的姑娘家越来越少,这个习俗也就渐渐被人忘却了。( 洪斐 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