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纸,旧时八成义桥人以此为生

发布日期:2010-05-21 08:5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老底子,义桥镇有80%的山里人家以毛竹造纸这项传统工艺为生计。毛竹造纸要经过削竹、烧竹、漂洗、发酵、舂竹、抄纸、烘干等多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并且整个过程是纯手工的。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利用破渔网、旧布、麻头和树皮制成了书写用纸。在唐代,人们又发明了用毛竹造纸,这项民间手工艺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桥镇的山里人家仍有80%以上是以这传统工艺为生计。如今,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日,记者走访了掌握这一手艺的老者邵有根,听他讲述当年毛竹造纸的兴盛场面。

  邵有根,义桥镇勤里村人,今年已有83岁高龄,16岁时便开始学这门手艺了。老邵家,可谓是一个“造纸世家”,世世代代都做这行。元书纸、黄圆纸,都会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或许漫山遍野的毛竹便是得以成就这“造纸世家”的根源。虽然已经不做这一行好多年,但从前扎实的基础,让这位耄耋老人说起造纸技艺来,还是头头是道。“将毛竹做成纸张,需要经过削竹、烧竹、漂洗、发酵、舂竹、抄纸、烘干等多道工序,而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的。”邵有根将造纸经过娓娓道来。

  “要想造出好纸张,第一步削竹至关重要。”邵有根说。这削竹其实是指一个造纸办料的过程。首先就要选择合适的竹子,若是当年长出来的毛竹,只能在小满到夏至去收取,过早毛竹会太嫩,过晚又会太老了。”毛竹收来以后,将其截段,每段约30厘米,之后便是用皮锅烧竹的过程。此时,造元书纸与造黄圆纸就有不同了。造元书纸需要烧上三天三夜,而造黄圆纸的话,冬天需要烧上十天十夜,即便是夏天,也需要烧上七天七夜,中间不可间断,烧火之人要随时加水、随时加柴。也因此,通常烧火之人会在锅旁搭一张铺子,以便更好地管好火候。

  再之后,便要漂洗了,将烧到熟透的竹子放在长70-80厘米深的水池,漂洗半个月。期间将石灰甩干净,若是元书纸每天都要甩,若是黄圆纸,则每隔2-3天甩一次。然后浸泡发酵。

  到了真正造纸的阶段,首先就要将毛竹舂成粉状。舂竹,他们选择用杠杆原理,一边是木臼中放上发酵好的毛竹,同时在杠杆上系上石锥,人只要在杠杆的另一边踩踏便可以了。不过,这也是一个慢活,一上午就只能舂一臼,然后放到水槽里。

  之后,便是抄纸,这是最需要耐心和技术的活。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帘子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之后就是一张纸了。纸张的薄厚完全取决于抄纸师傅的控制水平,这是造纸的关键工序之一,是最见功夫的——抄纸工荡得轻了,纸就会太薄;下手重了,纸又太厚。为得到一张薄纸,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这样记载古人的总结“柔轻拍浪”、“持帘迎浪而上”、“抄浆着帘的一瞬间震动纸帘”这三要素。抄纸工双手抬着一个长1米左右、宽0.6米的木框帘子,在纸浆槽中用力一舀,然后有节奏地左右轻摇,让水沥出,帘子上便染了一层薄薄的纸张,抄纸工两手一上一下地取出帘子,扣在水槽边,再小心翼翼地揭开帘子,一张湿润的纸留下来,直到纸张积累成一叠,将水分压干后,再将纸一张张地贴到砖头垒砌的煏弄(即是现在的烘房)上,烘干之后,纸张便可用了。

  昔日,在义桥镇的山里,用毛竹造纸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收竹、烧竹、抄纸、卖纸……每一道工序都要专职人员。大约有80%以上的农家,都是靠这一条产业链维持生计的。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完全依靠手工的传统造纸法,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毛竹造纸成了义桥山里人旧日里为之忙碌的记忆。( 洪科 黄坚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