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泰当精雕细琢的廊柱。全光泉 摄
清代到民国时期,坎山有不少当铺,其中“同泰当”最出名。“同泰当”名声好不光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当铺的主人还热心公益事业,赢得当地百姓的口碑。目前,坎山镇有意要将同泰当恢复旧貌,重现往日风采。
日前,坎山镇在镇政府同泰当会议室召开了同泰当史料收集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特别邀请了同泰当老主人周良甫的后代以及一些历史专家来交流。坎山镇期望通过这次座谈会,尽可能准确地恢复整个同泰当的原貌。
清代到民国时期,坎山辖区内相继开设当铺10家,有国泰、协泰、中福等,而地处十里长街中心的“同泰当”则是众多当铺中最为有名的。据《坎山镇志》记载,开设于清同治年间的同泰当,在周边地区名望很大,不仅因为资金比较雄厚,信誉较佳,还因为同泰当热心“公益事业”,建设“义庄”用来赡养守节妇女,同时也救济穷苦百姓,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泰当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坎山老街的石板路就是同泰当出资铺就的。由于同泰当当时较高的社会声望, 其主人周良甫被称为“良甫店王”。
据周氏后人周文华、周司明回忆,同泰当在民国时期进行重修,建筑规模非凡。最兴盛时有楼房200间,以及一部分平房,总占地20亩。原前后共分为五进,正门为四扇石库门,门两边则是旗杆石,石库门上方嵌有“同泰”两个大字,旁边有图画雕饰。进门后则是一个高高的“當”字牌面。“當”字牌后面还分为三进,第一进作为同泰当的营业场所,第二进主要是主人生活起居所用,第三进则是沿街出租店面房和私人学堂。大院内的房子可以互通,就算外面下雨,里面走动的人也不会被淋湿。院内东侧还有一个小池塘,里面养些鱼虾荷花之类的动植物,周围还有栏杆,中间有廊相通,人可以直接在池塘上通过。
解放后,同泰当部分房屋由坎山区公所和坎山乡公所进行管理。后来,同泰当成为坎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一部分。
各级政府对同泰当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非常重视。2004年,同泰当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5年,市区镇三级共同出资150余万元予以修缮。
目前,同泰当仅存第四进建筑保存较好,现存建筑为两层木结构房屋,走廊的横条上有雕花,廊柱上的木头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形象刚劲而不失柔和,做工十分讲究。东面北面的大部分围墙还在,西面是老街,屋基未动。周氏后人周文华(周良甫嫡系后代第四代)说,残存的同泰当建筑当初是周良甫的兄弟们居住的。
岁月流转,当年名噪一时的“良甫店王”已随着他的同泰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一些老人仍旧还能记住一些同泰当里发生的往事。周良甫的后代现散居各地,有的在上海,也有在台湾的,在萧山的还有几位,但是都早已没有了联系。周氏后人周如坤、周惠云表示:“作为周氏后人,希望同泰当能够尽量恢复旧貌,重现往日风采。”( 钱芳 徐军 沈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