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建造安澜桥时,桥面怎么都合不龙。某天,修建石桥的好心工人将仅有的食物给了一位提着竹篮、面目憔悴的白发老人,老人说只要把竹篮放在桥头,一周后桥面就会合龙。工人们按照老人的说法做,使桥面顺利合龙,沟通了靖江前街和后街的百姓。
安澜桥商店、安澜桥图书馆、安澜桥饭店……一走进靖江街道的安澜桥社区,就发现,用“安澜桥”来命名的建筑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何在?皆因辖区内有座安澜桥。而这安澜桥背后又有一个传奇故事。
安澜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靖江历史上保存最久远的一座古桥。当时的安澜桥是由3块大双石联石板构成桥的主体结构,有3个桥墩;1962年改建为石台砼桥面;1987年改为水泥桥面,两侧加宽行人道各1米。
对于桥名的由来,78岁的胡伯炎告诉记者,传说当时有十几个土石匠来建桥,眼看就要竣工了,可桥面就是合不龙。工人们为按时完工,连夜拆了好几次,却始终都差一大截。这可愁坏了工人们,工程无法竣工,工人们也就拿不到工钱。其中最着急的莫过于一位胡姓工人,因为家里老小五口人指望着他的工钱买米下锅。
某天清晨,这位胡姓工人又来到桥头,琢磨着为何桥面合不龙时,猛然发现桥头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提着一只篮子,拄着一根拐杖,脸色略显苍白和憔悴。胡姓工人便好心地把自己一天的伙食——两个馒头和水送给了老人家。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馒头,对胡姓工人连声道谢。吃过东西,老人的脸色略显红润,望着好心人一脸愁云,老人便问其缘由。胡姓工人便把合桥事情的始末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人。一席话听毕,老人捋了捋胡子,乐呵呵地笑了。“好心人,你把这个篮子放在桥头,一周后,再修筑桥面,自然就合龙了。”说毕这席话,老人便起身离开了,步履矫健,稳步如飞,看得胡姓工人目瞪口呆。
待到工友们陆续来齐后,胡姓工人便把离奇的遭遇跟工友讲了一遍,大家都将信将疑。工人们一时也没有主意,便“死马当活马医”,按照老人所言把篮子放在桥头。一周后,桥面果然顺利合龙了。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桥起名为安澜桥,谐音“安篮”。
安澜桥顺利接通后,将靖江的前街和后街连通起来,原先需要摆渡才可以过河,现如今只需过桥即可。桥修好后,周边的商贸发展也如虎添翼,后来的靖江供销社、靖江粮站、麻站、靖江花边厂、靖江搬运公司等都设在附近。安澜桥一带物资丰富传遍了十里八乡,每天来来往往的客船至少有10来艘,很多义蓬片的人都很早到安澜桥附近赶集。
时代变迁,空运、陆路替代了水运,很多东西都随着岁月慢慢消逝,惟有安澜桥,仍然是连通靖江前街和后街的枢纽,至今还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方便。
( 洪斐 王迪霜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