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门已显得破败不堪。
穿行在石壁萧墙间。
在半爿街81号,还有一处远去的风景。虽然房子破败,但从斑驳的石壁和老人的记忆中,还是大致能判断出当时前有当铺、后有私塾的景象。随着老建筑逐渐退出萧山现代化建设的舞台,这里也许是城区最后的“当铺”和“石壁萧墙”。
日前,考古爱好者柴海生在城区找到了一座破旧的小院,里面住着10多户人家。经过一番了解,发现这可能是城区仅存的旧时当铺。如此算来,它已有百岁开外了。
小院在文化路东头,通惠南路边上,门牌是“半爿街81号”。台门朝南开,两边有民国风格的砖砌门套,掉落砖块的地方露出了建筑的晚清风格。可见它骨子里可能是清代建筑,在民国时期又经过一番装修的。沿台门左右步测,东西门面宽30多米,现存的两进两层的房屋加上一个天井,南北进深也是30多米。小院东面,用石板做的围墙,既防火又防盗,当时人称“石壁萧墙”,有钱人家都这样筑墙。
“石壁萧墙”在过去的萧山城是寻常的风景,到处都有,现在恐怕是舍此无他了。房子虽然已经破败不堪,石壁萧墙却是风韵犹在。
居住在东侧的居民、71岁的陈鑫山老伯记得,小院原来有两道天井,三进房屋,还有一个后花园。临街的前院是当铺,后院有个私塾,是半爿街小学的前身。说起“文魁墙门”来,很多老年人都知道。因为屋前曾挂着一块“文魁”的匾额,刻的大字是红色的,小字是黑色的,可惜“文革”时期被烧了。东侧外墙上面还有一个大大的“当(繁体)”字。大门出来有一条官河,筑有河埠。从河埠上船,划过清清的河水,可以直达涝湖村。当然,官河是早就没有了。
“文魁”的匾额和大门前的旗杆石是古代中了举的人才有资格拥有的,萧山的举人一般都有历史记载。那么这里究竟是哪位举人的宅邸呢?柴海生多方考证后认为,这座小院是光绪举人陈作梅的宅院,他是涝湖村人,中举后没有做过官,在这里开私塾教蒙童。看来这位陈举人经营惨淡,又没有后代。到了民国时期,他把前院卖给了同村专开当铺的陈秋渔做当铺了。
陈秋渔富甲萧绍,是民国时期萧山大名鼎鼎的当铺老板,在萧山开了安仁当、咸庆当、洽裕当、同福当四个当铺。最大的当铺“安仁当”曾开在如今永兴公园的地盘上,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在东门另开一家分店也是可以置信的。陈秋渔在半爿街81号的这家当铺,叫什么名堂弄不清楚。听起来像“秋渔当”,也像是“秀渔当”,也可能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洽裕当”,因为这三个名字用萧山土话说起来,发音差不多。果真如此,保存下这个院落倒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宋代以后,萧山一直是全国当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涝湖村为代表的当铺遍及萧山城乡。只可惜,百年过来,都毁得差不多了。
像这样的老建筑在萧山是难觅踪影了。要想了解30年前萧山城的民居是什么样子,在此地还能找到点影子。只是不知道这最后一条石壁萧墙何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文/摄 傅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