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初步测算,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99.81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8.7%,可比价增长 15.8%,超年度计划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依次为35.21亿元、456.01亿元和208.59亿元,现价分别增长5.0%、19.1%和20.6%,可比价分别增长4.4%、15.8%和18.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65%和30%;人均生产总值为59257元,现价增长17.8%,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74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各项税收82.25亿元,分别增长30.5和30.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增长29.0%,超年度计划11.0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35.97亿元,增长18.1%。
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增长8.2%,超年度计划0.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32.97亿元,增长10.6%;林业产值0.70亿元,增长16.2%;畜牧业产值12.67亿元,增长0.9%;渔业产值6.51亿元,增长8.9%。
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畜牧、水产、蔬菜、花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为46.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5.1%,提高0.2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046公顷,下降0.1%,粮食总产量275095吨,增长2.6%;棉花种植面积441公顷,产量636吨,分别下降17.9%和18.6%;络麻种植面积43公顷,产量317吨,分别下降30.6%和31.7%;油菜籽种植面积4493公顷,产量9285吨,分别下降3.9%和0.7%;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产量1206577吨,分别增长4.3%和6.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下降12.1%;水果总产量119855吨,增长47.8%。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5.3:54.7调整为45.5:54.5。
林业生产扎实推进。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41公顷,公益林1333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2.1%。新增经济林8公顷,经济林面积占总面积的13.0%。全民义务植树106万株。
特色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144.6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46.78万头,分别增长1.9%和4.7%;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85366吨,增长1.2%;牛奶产量4765吨,增长11.3%;特种饲养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达15.3%,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水产品产量43232吨,增长11.9%;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93.6%,提高5.6个百分点。
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全年投工412.5万工,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34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3080公顷,有效灌溉率为100%;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89万千瓦。
工业
工业经济产销两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增长25.0%;工业销售产值2464.27亿元,增长25.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3%,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产值2249.33亿元,增长25.7%;工业销售产值2213.14亿元,增长25.9%,超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提高0.2个百分点。
主导行业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中:58家化学纤维制造企业实现产值435.1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9.3%;506家纺织企业实现产值388.6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7.3%;85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值363.4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16.2%;95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53.5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8%;137家金属制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33.3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9%。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9.89亿元,增长20.4%(现价);实现工业利润124.22亿元、税金78.98亿元,分别增长33.0%和19.2%;工业劳动生产率87070元/人,提高11373元/人;工业销售利润率5.15%,提高0.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资金利润率6.74%,提高0.88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净值提供利润18.74元,提高2.96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46天,缩短4天。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5家,累计达到1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54家;全年市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38个,其中省级以上11个;全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30只,其中国家级4只、省级210只;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50家、市级3家。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9.7%,提高0.5个百分点。销售产值超十亿元企业22家;超五亿元企业59家;超一亿元企业379家。新增2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2家,另有22家企业准备上市。
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新增46只名牌产品,累计达161只,其中国家级14只、省级54只、市级66只;新增著(驰)名商标41只,累计达162只,其中国家级5只、省级66只、市级91只。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底止,获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116家、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31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56家。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迅猛。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企业23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6.31亿元,增长35.4%;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2.0%(现价);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15.80万平方米,增长7.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额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94亿元,增长16.0%。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额242.48亿元,增长12.2%;限额以下投资额26.46亿元,增长68.6%。全区工业投入项目1228项,完成投资额130.88亿元,其中区级以上重点项目141项,完成投资额65亿元。
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2006年底,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54家,连锁分店45家,加盟店9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3亿元,增长18.1%,超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132.71亿元,增长17.1%;餐饮业12.17亿元,增长24.7%。总额中非国有经济140.27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96.5%,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3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9个;生产资料市场29个。新增星级市场6个,累计达38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2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01.45亿元,增长33.4%,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4个、一亿元以上市场15个。
对外贸易
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0201万美元,增长19.4%。其中进口200644万美元,增长9.8%;出口409557万美元,增长24.8%,超年度计划6.8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208913万美元。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16624万美元;加工贸易出口92922万美元。
出口队伍壮大。产品出口企业达938家,增加188家,其中全年出口超一千万美元的达99家,增加16家;超二千万美元的达39家,增加5家。累计有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959家、外贸公司293家、境外公司4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23.2%;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5.1%;服装出口额增长14.2%;羽绒及其制品出口额增长27.7%;家具出口额增长25.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48.1%。
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家,增资项目75个,总投资331676万美元。其中一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03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962万美元,分别增长88.5%和4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5690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28项,协议引进内资54.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8.7亿元。
开发区建设加快。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2.2平方公里,已开发22.2平方公里;累计批准进区企业697家,安置从业人员76950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10家,总投资41.1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3亿美元;进区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3.25亿元、利润19.97亿元、出口创汇13.24亿美元。
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区和省级湘湖旅游度假区、临江工业园区等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开发建设不断加快。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其中:食品类101.9%;衣着类9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10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1%;交通和通讯99.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7.5%;居住类105.4%;烟酒及用品94.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2.7%。
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全国强镇论坛、第七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3.32万人次,增长225.3%,其中海外游客55.3万人次,增长245.6%;实现旅游总收入81.33亿元,增长225.3%,其中营业收入18.37亿元,增长119.7%;旅行社接待16.62万人次,营业收入16970万元,分别增长48.1和62.5%;旅游景点接待656.86万人次,营业收入84701万元,分别增长5.1%和26.4倍;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35.66万人次,营业收入74025万元,分别增长4.5%和19.3%,客房平均出租率68.3%。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51.28亿元,下降8.0%;商品房施工面积553.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29万平方米,分别下降8.7%和75.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90.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39万平方米,分别下降2.4%和79.8%;全年销售商品房105.1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7.41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05.84公里,增长5.2%,其中高速公路73.57公里,等级公路1514.2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8公里,提高0.07公里;水运航道里程796.83公里。
客货运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区机动车拥有量达31.27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11.72万辆,分别增长10.1%和20.0%;年末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31.3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5600万吨,增长9.9%;全社会旅客发送量15000万人次,增长27.1%。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7亿元,增长1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91亿元,增长24.7%;全区城乡交换机总容量达69.57万门,增长22.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3.06万户,增长9.0%;移动电话用户92.6万户,增长5.2%;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39.77线/百人;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14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3万户,分别增长10.1%和24.9%。
金融业
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含外币)1001.35亿元,贷款余额780.08亿元,分别增长22.7%和32.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339.63亿元,增长11.4%,支出2360.33亿元,增长11.1%,收支相抵净投放资金20.7亿元。
二、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51802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7.4:19.5;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52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1106件、授权专利715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教育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在园幼儿数44823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2%;94所小学在校生105393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45所初中在校生46277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458人,5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513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6.01%,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798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534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2%;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电大、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成效显著;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办学校,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然解决;年末专任教师达到12911人,其中小学4666人、中学5576人。2006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3个。
文体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58场次,观众79万人次;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47.0万册、流通33.52万册;年末16个镇、场获市级以上“东海文化明珠”镇,其中省级10个;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9.95%;年末等级运动员425人,其中一级1人、二级120人、三级304人;全年获杭州市级以上运动会奖牌133枚,其中省级64枚;全年举办全区性运动项目比赛128场次,参赛人数达8万人次;新增社区健身点100个、配置健身器材1200件。
新闻影视
广电事业欣欣向荣。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出时间16小时,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2152场,观众9.6万人次。
卫生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63家,其中医院20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700张,比上年增长8.3%,每万人拥有病床31.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200人,其中医生220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36‰,其中婴儿死亡率3.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96.8%,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6%,提高2.55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97.49万人,比上年增长2.8%;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1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浙江萧山医院已对外开放;农村改厕工作有力推进,三格式户厕进一步普及;积极防控麻疹和禽流感疫情,疫情监测、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47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60万余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12054家、人数45.57万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3.14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12677家、人数27.5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5.64万人、27.94万人和27.5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发放率为10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年末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1个,床位3218张,收养1884人。全区26个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811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2321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总计10830人次;全区110家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082人,残疾人保障事业不断加强。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8.51‰,低于10‰的控制目标,死亡率5.74‰、自然增长率2.77‰;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8.63%、晚婚率69.71%;年末,全区37.65万户家庭,户籍总人口1185254人,比上年增加8625人。年末总人口中:男性586396人,增加3845人;女性598858人,增加4780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829257人,减少9293人;非农人口355997人,增加17918人。四个街道总人口263055人,增加4173人,其中非农人口186504人。全区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80.04万人,其中四个街道23.91万人。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在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再就业培训活动,不断强化再就业帮扶,重点帮扶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征地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180人,帮扶19082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016人,举办失业人员培训班113期,免费培训失业人员5462人,举办征地农转非人员培训班106期,免费培训征地农转非人员64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32%。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得到遏制。
居民收支与储蓄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
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含外币)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和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79和32台,增加4和8台;汽车29和10辆,增加3和4辆;空调222和130台,增加8和11台。
住宅建设
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09平方米,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1.79平方米,增加0.94平方米。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26公里,总面积5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和3.1%。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745公里,增长4.2%;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0.44万户,累计达4.81万户。全区农村变压线路4711公里,增长9.5%;变压器容量累计达790.65万千伏安,增长14.9%。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44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270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56辆,公交客运量6458万人次;年末有678辆出租车。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7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2230万吨,增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7680万吨,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66亿千瓦时,增长19.9%。使用家庭液化气人数115万人,全社会气化率100%。
城市绿化
公共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20公顷,分别增长1.5%和7.4%;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5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5%。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4.2%;工业废水排放量16561万吨、排放达标量808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70吨、去除量3441吨,分别增长26.7%和12.7%;工业烟尘排放量11831吨、去除量321638吨,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3%,提高5.3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6.2万元,增长9.9%;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1.51平方公里,增长6.7%;烟尘控制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增长165.6%;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32.1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71.0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30.76%;城区下水道总长度277公里,增长23.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因杭州市统计局实行数据下管一级,实际数据以杭州市统计局审核返回的数据为准。
2、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