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市统计局
(1999年1月30日)
1998年,全市人民在萧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强化基础,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发展”为重点,团结协力,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衡增长,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持续和国内需求约束的情况下,我市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长速度,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及杭州市水平。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50亿元,增长11.2%。从构成看,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0.9:56.7:32.4调整为10.4:56.9:32.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288元,比上年增长10.6%。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lO.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5亿元,增长12.4%。
农业
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力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5.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净增长8.1%,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农业生产继续取得好的收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8.5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粮食总产量44.19万吨,比上年减少4.7%。因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形势好于上年,其中蔬菜面积1.8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8%,总产量62.9万吨,增长37.3%;棉花产量5116吨,增长4.4%;络麻产量7632吨,减少32.3%;油菜籽产量6073吨,减少34.0%;茶叶产量1785吨,增长10.3%。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
林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全年造林面积480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在19.8%以上,实现林业产值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市猪、牛、羊、禽等肉类总产量6.09万吨,比上年增长8.8%。全年生猪饲养量86.60万头,生猪年末存栏27.84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9.2%;家禽全年饲养量为1600万羽,减少11.5%,蚕茧产量70吨,减少1.4%。实现畜牧业产值4.99亿元,增长0.3%。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水产养殖品种丰富,中高档水产比例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0080吨,比上年增长30.3%。实现渔业产值2.54亿元,增长110.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以“两江一河”标准塘为主的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钱塘江标准塘建设12.35公里和西江塘标准塘建设5公里及除险加固任务;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亿元;累计投工1547万工,增长40.6%;完成土石方1328万立方米,增长18.6%。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23万公顷,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68万千瓦,增长4.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38万吨,增长60.1%;全年农村用电18.92亿千瓦时,增长3.5%。
工业
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5.0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7.2%和14.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6.8%、集体工业增长7.7%,乡镇工业增长17.3%,其中私有工业增长28.9%,轻工业增长19.6%,重工业增长10.3%,轻重工业比重为68.17:31.83。
强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80家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2.95亿元,销售收入92.45亿元,利润总额6.3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28.2%、29.8%和71.7%。
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全年新产品产值率为3.7%,在6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33种。
工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改观。全年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10.2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1.53亿元,其中利润8.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5.7%和19.8%;工业产品销售率95.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集体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4096元/人,增长28.0%;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78天增加到199天;成本费用利润率3.6%,与上年持平;企业亏损面13.7%,比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上升了3.5%。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经营形势发展形势较好。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50亿元,增长6.9%。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5万平方米;建筑工程优良品率82.4%,比上年提高40.9个百分点;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59亿元,增长159.2%。
固定资产
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加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农村集体单位投资增长18.0%,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增长10.8%,在城镇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48.8%,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5.0%,房地产投资增长13.0%,其他投资下降26.2%。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供电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3.80亿元,增长32.50%,用于交通、邮电、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0%提高到7.1%。
全市集体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28.50亿元,比上年增长5.1%。
金融保险
金融形势保持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达到159.93亿元,比年初增加32.42亿元,增长25.4%;各项贷款总额达107.37亿元,比年初增加17.15亿元,增长19.0%。
保险事业继续得到发展。年末累计承保总额达到4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各项保费收入2.32亿元,增长4.6%;全年保险赔款金额1.07亿元,下降18.4%。
商业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5亿元,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4.81亿元,下降7.4%,集体经济零售额4.86亿元,增长4.7%,个私经济零售额20.37亿元,增长23.6%,股份制经济零售额3.08亿元,增长23.8%,其他经济零售额9.13亿元,下降9.4%。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7.59亿元,增长8.2%。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商品交易市场99个,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有3个,其中萧山商业城成交总额63.23亿元,增长2.3%。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7.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指数下降0.5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1%,下降2.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93.5%,下降4.3个百分点。
交通和邮电业
各类交通和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铁路浙赣线盈宁——白鹿塘增建第二线工程已全线贯通;萧甬铁路复线已完成路基工程;浙赣铁路联络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的前期工程正在开展;机场公路和104国道萧山段改建工程已经动工;一批镇乡公路继续得到改造。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7.9公里。运输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运输业完成全社会货运量1580万吨,比上年增长35.4%,货物周转量76090万吨公里,增长20.2%;全社会旅客发运量2476万人次,增长16.5%,旅客周转量84200万人次公里,增长1.4%。
邮电通讯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0%。新增电话4.98万都,年末城乡电话机已达21.64万部,比上年增长29.9%,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每百人14.76部提高到19.08部。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31万户,增长66.6%;年末无线寻呼用户12.87万户,增长18.3%。
旅游业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性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度假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湘湖绿谷”一期工程的荷兰村公园、马可波罗之旅主题公园将于99年春季开园迎客。'98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加强,萧山宾馆、金马饭店、国际酒店等旅游饭店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二、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围绕《萧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步。名优农产品不断增加,在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省级优质产品金奖3只、银奖4只;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农业专业大户基本稳定;农村经营管理日趋规范,全市有近90%的行政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有73.7%的行政村达到财务会计工作规范要求;在开展新一轮扶持经济薄弱村工作中,60个经济薄弱村全部与红旗村、标兵村结上对子。
企业改革
特困企业转制与转制企业深化完善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市15家国有、城镇集体特困企业已转制12家。国合商贸企业改革攻坚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推进已转制企业的深化完善工作,促进新机制的到位与运行。
社会保障
以养老保险为基础,以失业、工伤、女工生育、大病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完成。全市已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已达1256家,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人数11.76万人,离退休人员3.19万人,养老金收缴率为96.5%;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700家,参保职工7.79万人;参加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9.01万人;有787家企业6.41万名职工实施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偿工伤、生育保险费用157.57万元。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覆盖面已达到80.5%。城乡居民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的有2923户,计5359人,全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贴311.2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7个,共有床位748张,收养人员568人。残疾人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
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7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自营出口总额4.11亿美元,增长34.5%,其中三资企业自营出口2.14亿美元,增长36.3%。
在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纺织服装类出口已达27.60亿元,增长32.7%,占全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的比重已达38.2%,超过上年居首位的机械五金矿物类而跃居首位;机械五金矿物类出口25.30亿元,增长17.7%;化工医药类出口4.10亿元,增长28.1%;电子产品类出口1.5亿元,增长7.1%;工艺美术类和粮油类出口则比上年分别下降4.0%和30.4%。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项目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1家;总投资1.28亿美元,增长82.6%,项目平均总投资为367万美元,增长77.3%;合同利用外资9479万美元,增长50.3%。实际利用外资5623万美元,到年末,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549家,总投资17.5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0亿美元。截止年来,已开工投产的三资企业257家。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招商引资和基础建设取得较快发展。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湖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批准三资企业14家,总投资731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59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89万美元。区内已开工三资企业83家。
三、社会事业
科技
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坚持科技工作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98年全市获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星火奖1项;杭州市级科技成果奖4项,杭州市星火奖2项。科技创先工作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被评为全省“八强”之一。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5万人,比上年增长4.9%。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57件,成交金额1913万元;代理专利申请41件,当年获专利17件。制订了《萧山市CAD技术应用工程发展规划》。
教育
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6.07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0.0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05万人;高中在校学生9152人,职业在校学生5570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08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入学率99.22%。
幼儿教育发展较快,学龄前儿童在园幼儿数已达3.38万人,4—6岁幼儿入园率为96.1%。
各类成人教育发展较快。共举办各类成人教育班级3120个,受训人员11.13万人;农函大教育持续发展,年内在农函大学习的学员1858人,结业1646人。职工教育成效明显。全年参加岗位资格培训3147人;参加岗位等级培训1571人;参加岗位适应性培训10623人;参加各级继续教育的有3682人。电大、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继续开展,参加电大教育学习的有1350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籍考生2.73万人,当年参加考试1.22万人次,累计大专及以上毕业生人数949人、中专毕业生人数78人。
文化
城乡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制订并实施《萧山市1998—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98萧山文体年活动丰富多彩。“湘湖星星工程”建设加快,宁围、靖江、衙前3镇被评为省级“东海文化明殊”,萧山歌剧院和文化广场工程已经启动。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放映电影1.07万场次,观众109万人次;文艺创作表演获杭州市级以上各类奖项55项;组织各种大型文艺节目演出活动252场次,其中市级20场次;《萧山日报》日发行量2.3万份;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含有线台)每天播出时间分别达到16小时10分和16小时30分,年末农村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已达84.4%,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其中农村9.8万户。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创卫工作以全省县级市第一名通过了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医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主体基本完成,市中医院病房大楼顺利竣工,河庄等12个镇乡通过了杭州市初保达标验收。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282个,医疗病床2986张,比上年增长5.0%;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70人,增长6.8%。
体育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市体育中心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功举办全国女排萧山赛区的比赛;市第十三届全民运动会顺利举行。全年我市运动员在杭州市级以上级运动会上共获奖牌142枚,其中国家级金牌1枚,省级金牌27枚,杭州市级金牌40枚;全年举办各类体育比赛71场次,参赛人数2万人次;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9.87%。
四、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1134119人,比上年末增加5093人,人口出生率为11.12‰,人口死亡率为6.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2‰。
就业与再就业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来全市在岗职工人数9.02万人,按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减少9.8%。城乡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0.26万人,增长4.7%;年内安置各类人员就业11938人,基中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117人,安置失业职工1343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
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44个,市级有关部门多渠道筹资5000余万元用于保障特困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企业转制和下岗职工分流。年末下岗职工6784人,比上年底增长88.0%,已安置(分流)下岗职工3791人,对4255名各类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清退外来劳动力3159人。
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89元,按同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9.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49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增长5.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84元,增长17.1%。年来全市人均储蓄9435元,增长26.7%。
居住条件
城乡人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3.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00户无房户和人均使用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困难户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年末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达16.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50.33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
基础设施
随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确立,以改变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金城路西段、道源路西段、潘水路中段及铁路立交桥、人民路东伸、文化路东伸、湘湖路拓宽已竣工通车;金城路东段、育才隧道、西山隧道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年初列入政府十件大事中的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完成。市区道路已达88公里。全市用于道路、供排水、公用事业用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达0.78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市区公共交通线路进一步增加和延伸,营运线路已扩至13条,比上年增加3条,旅客营运公共车辆180辆。全市有出租汽车480辆。水厂日供水能力已达35万吨,“西水东调”工程已延伸至河庄、新湾、党湾及前进乡。电力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20千伏宁围变已完成部分土建工程,110千伏桥南变、党山变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110千伏万安变、螺山变、昭东变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全年全市用电量已达到26.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0亿千瓦时,年末市区已基本普及使用液化气,全年液化气使用量已达到2650万立方米,增长6.0%。
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3万吨工程投入正常运行;东片污水治理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完成了城区毛家河、仙家河、燕子河、九华河、商城河治理工程,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西门煤场顺利搬迁,城区西大门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年内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5个,总投资2577万元。
城市绿化
园林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随着城河公园、北干公园等建成,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已达到405公顷,市区公共绿地面积98公顷,人均占用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
1998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农业产业化进程还较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较为突出;工业行业结构的缺陷日趋明显,传统行业优势逐渐减弱;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不多,经济增长后劲显得不足;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消费品市场启动不容乐观。
注: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