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二OO二年三月十二日)
2001年,萧山区人民在萧山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化为主体、城市化为载体,抓 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奋勇争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的关系,出色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屉的各项任务。国 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 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统计,2001年全区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完成年度计划的 107.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完成年度计划的l00. 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依 次为8.88%、57.79%和33.33%。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3.78亿 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9亿元,增长62.5%, 完成年度计划的141.7%。
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畜牧、水产、蔬菜、 花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76.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实现第 一产业增加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0026公顷,比 上年减少11.9%,总产量36.65万吨,减少8.9%。棉花、络麻种植面 积继续大幅下降,产量分别为1602吨和972吨,比上年下降6.8%和 32.7%。油菜籽产量为8358吨,比上年增长8.7%。蔬菜种植面积 24958公顷,比上年扩大16.9%,产量87.63万吨,比上年增长19.6%。 花卉苗木复种面积10955公顷,比上年有较大的增长。水果总产量 61629吨,减少2.0%。茶叶产量812吨,减少15.1%。经济作物占种 植业比重达78.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种植业产 值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林业生产扎实推进。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54公顷,全民 义务植树102万株,封山育林1334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新开 发林特基地360公顷。实现林业产值0.49亿元,比上年增长0.9%。
畜牧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115.05万头,生猪年末存 栏38.32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2.0%。新增万头猪场16家, 累计达36家,养猪80万头,占全区生猪饲养量的70.0%。全年猪、 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75332吨,比上年增长2.4%。牛奶产量 2298吨,比上年增长34.6%。实现畜牧业产值8.25亿元,比上年增 长11.6%。
渔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新增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000公顷,水 产养殖面积达到8267公顷,其中名优水产专养面积4600公顷,增长 27.1%,形成了河蟹、蚌珠、甲鱼、虾类、黑鱼五大主导品种。全年产品产量达31647吨,比上年增长19.5%。实现渔业产值4.37亿元, 比上年增长24.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区、镇两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2.08亿元,累计投工1670万工,完成土石方1744万立方米。完成“两 江一河”标准塘建设36.9公里,其中钱塘江15.9公里,浦阳江、永兴 河21公里。完成河道疏浚15条55.6公里,疏控土方160万立方米。 完成标准农田建设8000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3.03万千瓦,年 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4.24万千瓦,增长4.8%。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08.99亿元,比上年 增长31.2%,工业销售产值78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 区属工业完成产值793.64亿元,增长31.9%,销售产值770.81亿元, 增长31.5%,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9.9%和109.6%。在全部区属 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 长28.6%;乡镇工业增长35.8%,其中个私工业增长37.0%。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比上年 增长27.1%。区属工业实现利税总额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 46.9%,其中工业利润总额28.08亿元,增长70.0%,完成年度计划 140.4%。亏损面由上年的1.76%下降到1.58%。全员劳动生产率 41521元/人,比上年提高5897元/人。工业资金利润率7.4%,工 业销售利润率4.0%,分别比上年提高1.5和0.9个百分点。百元固 定资产净值提供利润17.20元,比上年提高4.00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企业技改投入又创新高,全区工业性投入达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并继续向高新技术产业、“入 世"得益行业倾斜。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又有新的突破,省级萧山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创业中心即孵化器成功运行。工业 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加大,又有部分水泥、砖瓦和矿山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认定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 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76只,其中国家级11只,分别有1项、4项获 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另有13项获省级创新项 目。
强队建设作用明显。74家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71.15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0.77亿元,工业利润总额15.22亿 元,占区属工业的比重分别达34.2%、32.8%和54.2%。重点行业 发展迅速,纺织印染行业产销增幅达50%以上。继万向、航民后全区又有荣盛、恒逸产销超10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梯队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区26个镇、街道有18个镇、街道的工业园区已经立项或批准建设,其中9个已经区政府命名为萧 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园区,进园项目180余项,实际投入资金超 过18亿元。目前已形成了大型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综合工业园区联动的三级工业园区建设体系,全面优化了投资环境。 企业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全区又有66家企业通过国际贯标 认证。创省级名牌产品5只。全区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4件。全区产品标准覆盖率、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5.0%和 80.7%。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70.0亿元, 增加值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0%和11.8%。各类房屋建筑 施工面积90.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2万平方米。建筑业按施工产 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74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1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7.87亿元 元,增长23.8%;更新改造投资16.82亿元,增长46.3%;房地产开发投资19.14亿元,增长57.8%;农村非农产投资65.00亿元,增长 57.0%;农产投资7.30亿元,增长47.4%。
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完成年度计划的103.3%。其中:国有经济 5.71亿元,增长1.6%;集体经济3.12亿元,减少3.3%;个私经济38.69亿元,增长23.0%;股份制经济2.99亿元,减少15.0%;其他经济11.49亿元,增长12.0%。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新世纪市场园区、新街浙江(中国)花 木城等工程进展顺利,上年结转的6个和今年新批的15个市场建 设项目至年底已基本完工,市场布局日趋合理,网络更为完善。年 内新建、扩建、改建市场14个,新增面积2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各 类市场111个,总建筑面积89.1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交易市场107 个,面积84.8万平方米。全区实现市场成交额145.05亿元,比上年 增长17.4%。其中:商业城98.0亿元,增长23.9%。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稳健增长。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全区 外贸出口增幅有较大的回落,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155.51亿 元,其中自营出口9.3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1%和3.4%,完 成年度计划的103.7%和79.6%。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6 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新批准外贸公司9家,新批准和登记生 产企业进出口权76家,累计有外贸公司27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 生产企业151家。新批准设立3家境外办事处。出口队伍不断壮 大。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22641.2万美元,减 少8.8%,占24.1%;服装出口20531.3万美元,增长4.2%,占21.9%; 纺织品出口18920.2万美元,增长21.8%,占20.2%,其中化纤面料 3201.3万美元,增长121.7%;家具出口14182.9万美元,增长23.1%,占15.1%;羽绒及制品出口9499.6万美元,减少12.3%,占10.1%; 化工产品出口4207.2万美元,减少4.3%,占4.5%。
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成绩。成功举办第三届农业横向合作洽谈 会和花卉苗木北京推介会、观潮节暨招商引资签约大会、浙洽会、 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南京华商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洽谈会, 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7 家,总投资3.2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8%、49.1%和15.5%;实际到位内 资12.53亿元。其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3 家,总投资2.1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0.79亿美元。南阳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浙江湘湖旅游度 假区开发建设情况良好。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8.2%。八大类商品 和服务价格指数中:食品类97.7%、烟酒及用品99.5%、衣着类 95.5%、家庭设备及用品97.2%、医疗保健类97.5%、交通与通信工具9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05.4%、居住类101.0%。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98.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99.1%。
旅游业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东方文化园二期、 世外桃园、杭州生态园、钱江时代等一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顷利。 以发展假日经济和旅游节庆为切入点,成功举办了2001年中国国 际(萧山)钱江观潮节、杭州乐园狂欢节、第三届杜家杨梅节、东方文化园金秋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全区旅游业的良性 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20亿元。13家涉外旅游宾馆营业收入3.24亿元,增长14.6%,客房利用率达78.3%,比 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41万平方米,住宅施工面积92.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8.0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0.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18.0%,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51.88万平方米,增长28.8%。
交通运输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萧山段、杭州绕城南线、 杭甬高速公路萧山段拓宽、03省道萧山东复线工程进展顷利;总投资 8000万元的7个县乡公路拓宽改造项目至年底基本完工;投资约 5亿元、全长50公里的通惠匝道至新凉亭等六条公路建设项目全 面启动。年末,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95.52公里。
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货运总量 2367.48万吨,比上年上升11.7%。其中:航空4.58万吨,公路1950万吨,水运412.9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3683.16万人次,比上年上 升22.9%。其中航空145.16万人次,公路3538万人次。
邮电通讯业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11.30亿元,比上 年增长64.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725.53万元,增长8.0%。移动 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城乡交 换机总容量48.31万门,比上年末增长8.2%。固定电话机31.61万 部,移动电话30.17万部,分别增长17.0%和90.9%。“小灵通”3.80 万部。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0.78线/百人。电话机总数49.96 万部,电话普及率57.2部/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 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30375户,比上年增长2.97倍。
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余额263.14亿元,比年初增加53.02亿元。贷款余额168.54亿元,比 年初增加24.8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21.06亿元,短期贷款141.8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88和13.54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 回笼资金20.73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区保险机构承保金额699.53亿元,保费 收入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和26.3%。其中:财产保费 收入1.57亿元;人身保费收入1.98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0.80亿 元。
二、社会事业
科技
产学研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有8家企业与中科院及其所属 科研院确定合作意向,28家企业与中科大达成合作意向44项。企 业与院(所)的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趋于更加丰富紧密。全区现 有产学研合作基地15个,所有区级重点企业、科技进步型企业同 院校、院所建有不同形式的技术依托关系。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增18家高新技术企业,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3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5家,市 级1家,区级11家。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工作有新的进展。认定12 项高新技术转化项目和15只高新技术产品,捷达轿车14”制动器 产业化项目、新结构高性能轿车减震器总成、硅烷偶联剂(DL- 103、DL-104)以及12000吨/年氯化聚乙烯橡胶等被列为国家火炬 项目;万向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防爆全液电动叉车技术、液化 石油气(LPG)成套设备产业化被列为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传统产业得到有效提升。在机电、纺织、服装等行业重点推广 CAD、PDM、CIMS、ERP等先进技术,在化工流程行业重点推广工、业 自动化技术(DCS),至年末全区共创建12家CAD技术应用示范企 业、5家PDM应用示范企业、2家ERP示范企业。全区适用CAD技 术的重点骨干企业已有80.5%的企业得到了应用。全年组织实施 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59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12项、市级22 项。申请实施专利242项,专利授权159项。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 交额6000多万元。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信息化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软、硬件 设备,增加了功能,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萧山信息港”综合网站总访问量已达18万人次。全区已有226家企 业在因特网上独立注册,1682家企业在网上推出企业形象。信息 工作进展顺利,区级机关、镇及街道已实现计算机联网。
教育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0%,比上年提高 1.05个百分点,又有3个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杭州市示范幼儿园。目 前有小学230所,在校生90940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100%,有28所小学通过杭州市示范小学验收;初中54所, 在校生52903人,初中段入学率达99.75%,巩固率达99.98%,有17所初中通过杭州市示范学校验收;实施了高中扩容工程,全区有高中17所,在校生21069人,初中毕业升人高中段的比率达85.3%,比 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区被高校录取3757人,录取率高出全省平 均12.37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3200多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 名达14070人次。萧山高教园区建设开始启动,浙江建设职业 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正式动工兴建。全年举办扫盲班38个, 脱盲112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1%,有8935名干部职工 参加岗位培训,5101人参加学历培训,19479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全员培训率达34.9%。特殊教育继续得到重视,“三残”儿童入学率 达98.99%。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举办了“元宵彩车巡游踏街”、新春送文化下乡、2001年钱江观潮节和全区小戏、曲艺会演等系列活动。文化市场 进一步净化,文物发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物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日趋现代化。
文艺创作新品叠出。舞蹈《萧然灯鼓》和绍兴莲花落《说也说 不清》分获省民间广场舞蹈大赛金奖和中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 奖;歌曲《问一声老汉》获省新作大赛演唱一等奖、创作二等奖;小戏 《邻里之间》获“曹禺戏剧奖”三等奖;美术《下课的时候》和书法 《咏梅》分获“蒲公英奖”金银奖;器乐曲《小鸭子进行曲》获省少儿 器乐大赛二等奖;大型绍剧《状元与小偷》等剧(节)目均获得高度 评价。
广电、新闻事业蒸蒸日上。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广 播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年有562条新闻在杭州市级以上电台播 出,其中国家级17条,省级272条。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19小时,电 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年有481条新闻在杭州市级以上电视台播 出,其中国家级38条,省级267条。另在海外播出专题20部、文艺 晚会1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5部、专题新闻7条。广电设施 日趋现代化。全年放映电影3625场次,观众16.42万人次。《萧山日 报》日发行量达3.5万份左右。
卫生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卫生室管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三 位一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8个卫生院实行体 制转换。累计有23个镇、街道通过杭州市初级卫生保健达标验 收。新增杭州市级以上卫生镇6个,其中省级3个,至年底全区已 有13个镇、街道创建为省、市卫生镇。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及 食品卫生的管理、监督力度。全年组织无偿献血13953人次,比上年 增长47.0%,血液总量已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年末全区有各类 医疗机构647个,开放病床271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72人,其中 医生1907人。
体育
体育事业丰富多彩。成功承办了中澳男子篮球对抗赛、亚洲男子篮球超级联赛(萧山站)、全国足球乙级联赛浙江绿园队的主 场比赛、全国部分沿海城市门球联谊赛,协办了第二届国际女子俱 乐部乒乓球赛等。在杭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全国“关爱生命,增 强体质"万里行(浙江站)运动会、全国健美比赛、省全国体育先进 县(市、区)运动会上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开展了一系列群体比赛 和活动,参赛人数达10万人次,使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新进展。全 区运动员在杭州市级以上运动会上共获奖牌139枚,其中省级金牌4枚、 杭州市级金牌37枚。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9.9%。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年内全区城镇企业新增参保企业和 职工分别达到902家和55065人,新增失业保险65家3290人,为47家转制企业 的7605名职工办理失业登记手续。至年末,全区参加社会保险 的总人数达到233361人,比上年底净增34614人。其中:企业 养老保险的单位4084家168048人;女工生育保险1165家48285人;大病医疗 保险1179家81649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406家28094人; 农村养老保险28707人;土地征用人员趸缴养老保险8512人;企业职工工伤 保险1172家49536人。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82%。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 福利机构38个,床位850张,收养598人;150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 32条求助热线电话;109支1245名志愿者的社区服务队伍。全区26个 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56户6455人享受最低生活 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369.3万元;全年国家抚恤、区级优抚费支出 280.51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 助,下拨各类自然灾害、特困救济款28.36万元;安置移民192户807人; 全区149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6850人,残疾人保护事业 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进一步落 实,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9.46%。外来育龄 女性和外出已婚女性等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率分别达97.0%和 97.5%。全区年末总人口1145754人,比上年末增加3808人。年末总人口中:非农人口260244人,全区人口出生率9.56‰,死亡率 6.00‰,自然增长率3.56‰。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举行人力资源交流会58场次, 收集用工信息7688条,提供用工岗位46947个,推荐输送各类劳务用 工32498人。全年完成征地劳力安置4662人,办理农转非手续6877 人。年内安置失业人员5548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829人,培训失业 人员4974人。年末全区城镇以上从业人员7.4万人,城乡个私劳动 者21.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6%。
居民收支与储蓄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12213元,比上年增长16.2%,为年度计划的107.6%,人均生活 消费性支出8989元,比上年增长18.4%,恩格尔系数为0.358。农民 人均纯收入6755元,比上年增长9.8%,为年度计划的103.6%,人均 生活消费性支出5802元,比上年增长5.5%。恩格尔数为0.354。 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44.20亿元,比年初增加18.0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 12586元,比年初增长13.9%。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8.43亿元。至 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6平方米;农 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0.4平方米,上年增加1.6平方米。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路网建设更趋合理。完成了风情大道二期、萧然东路取直、中教 园区道路的建设。累计道路总长已达102公里。虎山路南伸、人民 路东伸、市心路北伸、高教园区道路已在建。完成了风情大道南伸 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水利 、交通、邮电、水电煤气、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占37.6%, 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南片供水工程新水厂建设全面启动,取水 泵站、清水和源水管线已开工建设;三水厂一期后10万吨已通水 运行。管网建设完成了所前管线前段、第一、二水厂源水管线、 农业开发区、市北开发区等的管线铺设。全年新增供水管线27公 里,累计管线总长达427公里,供水人口80万人。
电力设施得到改善。220千伏党湾变一期和宁围变二期、110千伏永兴变和前进变、35千伏衙前变和义桥主变增容; 110千伏市心变等工程处于施工阶段,合计增加变电容量25.4万千伏安。
新区建设
新区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宝盛宾馆、时代广场、莱茵达名店 街、星都广场、城中花园、萧山剧院和永久路北段、金惠路东西段、 工人路南段、新安公园、时代公园等房地产和公共设施的建成,中 心气化站的建成投运,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萧山的建成 区面积已扩大到27.91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02公里;公交营 运车辆140辆;公共汽车客运量达2000万人次。全年供水量达11000 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生活用水量3585万吨,比上年增长 21.9%。居民生活用电2.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居民燃 气用户达到3.9万户,比上年增长2.3%。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建设思路,完成了盆景园续建、潘水绿点、北山南路东入口绿地、 通惠路绿带、南江景观步行街,以及永兴公园等的建设。截止年 底,建成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23.8万平方米(含开发区),累计达 480万平方米,绿地率28.2%,绿地覆盖率34.7%;新增公共绿地8 万平方米,累计达13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79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治理 污水处理能力日益增强。城区排污管完成了中教园区道路、 萧然东路、建设四路、金城路的埋设,新增排污管4.5公里,累计达 110公里。城区污水并网率达71.0%,日纳污量为9万吨。东片地 区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工。
重点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一年来对印染、化工、机械、羽绒、水 泥等行业进行综合治理。对结构性工业污染、“一部三沿”大气污 染、城区综合污染等开展突击整治,全年共处罚违规企业195家次, 责令31家企业停产。对风景区及主要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矿 山、砖瓦等55家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对12家水泥企业的机立窑进 行整治;对城河东段、大浦河、畈里张河实施综合治理,使“一控双 达标”成果得以进一步巩固。
的用地、供电、融资、出口退税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同程度 存在;面对“入世”后全新的发展环境,在观念转变、政府管理、法制 建设、环境治理、人才储备等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相适应的 问题,与国际经济接轨还将受各方面的考验;城市建设和管理、环 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 题仍然不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省、杭州市新明确的工业总产值统计口径统计,全区2001年工业总产值为789.57亿元, 比上年增长31.9%;工业销售产值为766.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8%。
3、年末总人口为公安年报数。
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城调队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