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06年10月16日 )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二OO五年二月二十日)
2004年,全区人民在萧山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大都市强区,建现代化萧山”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和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两大引擎,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扎实开展“招商突破年”、“环境建设年”、“素质提升年”活动,统筹兼顾,克难攻坚,较好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促使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健康发展。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完成年度计划的105.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65.0亿元,增长25.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6.3%、60.7%和33.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58元,增长21.1‰,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5207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53.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0亿元,分别增长24.2%和24.8%(原口径)。
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3‰。其中:农业产值29.64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0.57亿元,增长8.4‰;畜牧业产值11.32亿元,增长10.3‰;渔业产值6.28亿元,增长14.8‰。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1.53亿元,增长8.3%。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新增区外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公顷,累计达13.33万公顷;新增区外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累计达14家。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680公顷,比上年增长1.8%,其中晚稻、大豆、杂粮分别增长7.1‰、6.3‰和19.9‰。粮食总产量27.34万吨,增长4.6%。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13:87调整为22:78。棉花种植面积624公顷,产量911吨,分别下降10.9‰和2.5%。络麻种植面积83公顷,产量623吨,分别下降40.7‰和39.9‰。油菜籽种植面积4373公顷,下降1.1‰,产量为8090吨,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30800公顷,产量114.50万吨,分别增长4.6%和6.8%。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3080公顷,下降1.3‰。水果总产量78137吨,增长17.1%。茶叶产量852吨,增长5.1%。
全年生猪饲养量136.69万头,生猪年末存栏42.27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2.8‰。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86898吨,下降1.9%。牛奶产量3590吨,增长9.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5589吨,增长7.0%。
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6.1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01.2万株,封山育林14000公顷,改造低产林33.8公顷。森林覆盖率21.3%。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区、镇两级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89亿元,累计投工573.02万工,完成土石方733.46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塘建设165.48公里,完成主干河道疏浚72.1公里,清理河道1382公里。完成标准农田建设3333公顷,实施造田造地60公顷,土地整理680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2万千瓦,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4.2万千瓦,增长3.1%。
工业
工业经济产销两旺。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工业销售产值156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产销率97.4‰。其中区属工业完成产值1577.93亿元,增长22.7‰,完成销售产值1537.25亿元,增长22.5‰。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工业利税总额1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工业利润总额72.92亿元,增长16.8%;全员劳动生产率69137元/人,比上年提高1330元/人。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杭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累计企业技术中心达10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杭州市级38家。新增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个,累计市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达31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219只,其中国家级3只,省级216只。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达13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4.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区属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达132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占区属工业的比重为84.2‰,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年末,销售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家,同上年持平;超5亿元企业增至36家,增加7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204家,增加47家。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名牌产品101只,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2只,“传化”液体洗涤剂成为全区第二个中国名牌产品;省级名牌产品32只;市级名牌产品26只。全区累计拥有著名商标90件,其中:国家级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40件;市级著名商标49件。企业上市工作继续推进,传化股份和航民股份成功上市,首发募资达8.1亿元。
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85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增长16.3‰。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06.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37.6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1.7‰和81.1‰。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限额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141.97亿元,增长28.2‰;房地产投资51.66亿元,增长45.1%。民间资金投资于旅游、卫生、教育等事业又取得长足发展。
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其中:国有经济5.81亿元,下降8.6%;集体经济3.91亿元,增长22.0%;个私经济73.50亿元,增长16.5%;股份制经济10.01亿元,增长23.0%;其他经济1.24亿元,下降5.1%。非国有比重占93.9‰。
市场建设开创新局面。钢材物流中心、浙江轻纺原料博览城市场建设加快;商业城和新世纪市场园区进一步繁荣;浙江世纪名家家具市场创建为四星级市场,全区星级市场达25个,其中:四星级市场3个,三星级市场3个,二星级市场9个。新建、改建和扩建市场4个,年末各类专业市场累计达127个,建筑面积143.50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1.07亿元,增长31.3‰。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44亿美元,增长48.1‰,其中进口16.29亿美元,出口25.15亿美元,分别增长57.8‰和42.5‰,实现贸易顺差8.86亿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64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28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6家和9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累计有外贸公司58家,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173家,有境外办事处(公司)6家。
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产品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汽车零部件、羽绒及其制品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92‰和71‰,化纤面料等纺织品、服装、家具也都取得20‰以上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所增加。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继续改善。“1918”工程基本完工,投资环境焕然一新。开展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推出了便捷卡、投资咨询电话和到位外资免费验资三大举措,“亲商、安商和富商”氛围愈加浓厚。2004年蝉联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3家,增资项目63个,总投资12.42亿美元,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分别增长26.8‰和25.6‰。民外合作趋势良好。钱啤与香港华润、永盛与韩国汇维仕等等一批民外合资项目成功开建。同时,服务业利用外资前景趋好,全年批准6个服务业外资项目,一批医疗、商贸和基础设施等利用外资项目正在推进之中。招商引资综合考评分居全省同级县(市、区)第四位。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发挥着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3家,总投资6.3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6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分别占全区总投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51.2‰、56.1‰和58.8‰。
市场价格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0%。在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中:食品类103.9%、烟酒及用品100.1%、衣着类88.6%、家庭设备及用品101.2%、医疗保健类92.7%、交通与通信10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01.9%、居住类10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1.7%。
旅游业
旅游业稳步发展。旅游项目建设速度加快。以“两园(杭州休闲博览园、杭州世纪风情园)一湖(湘湖)”建设为重点的旅游“双十”工程建设速度加快。旅游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高科技示范园区、浙江花木城通过了国家级旅游示范点的评定。开元旅业集团荣获“中国饭店业品牌先锋”称号,杭州东方文化园荣获“中国十佳主题公园”称号。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组织了“萧山之旅”推介活动,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萧山杜家杨梅节和2004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1万人次,增长24.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17万人次,增长57‰;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增长71.4‰;实现营业收入7.65亿元,增长43.3‰。年末拥有旅游涉外饭店2家,星级饭店、宾馆18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6家。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发展平稳。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69.9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6.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86.3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0.0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有所回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8.5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1.73万平方米,下降9.0%。
交通运输业
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萧山大通道”工程、“高速上网”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绿色通道”进展顺利,杭甬运河萧山段工程大力拓展,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顺利完成,实现镇镇通公交。年末,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36.76公里。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区机动车拥有量达26.16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达到8.25万辆,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22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全社会货运总量3906.30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航空9.20万吨,公路3457.70万吨,水运439.40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9092.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其中:航空315.50万人次,增长46.8‰,公路8777.20万人次,增长5.0‰。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收入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161万元,增长10.0‰。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43.50万户,增长11.2‰;“小灵通”15.88万户,增长45.7‰;移动电话77万部,增长21.1‰。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16.9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9.05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6.71万户,增长94.5‰.
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0.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贷款余额502.39亿元,增长21.4‰。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资金21.28亿元,增长28.3‰。
保险业务加快发展。全区保险机构财产承保金额593.0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保费收入5.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28亿元,人身保费收入3.59亿元。支付各类赔款1.70亿元。
二、社会事业
科技荣获全省县(市、区)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继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之后,2004年又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果。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日益紧密,达成多项合作项目,重大课题取得新突破。其中捍马集团与中科院遥感所数字航空遥感863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项目在扬州试飞获圆满成功。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发展。新增21家杭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家区级高新技术企业。至此,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91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33家,市级3家,区级28家。高新技术引进、开发工作有新的进展。有4家企业列入省级研发中心,8家企业列入市级研发中心,佳力油泵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重点研发中心,传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心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继万向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后,佳力科技又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至此,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达23家。
传统产业层次得到提升。继续在机电、纺织、服装等行业重点推广CAD、PDM、CIMS、ERP等先进技术,在化工流程行业重点推广工业自动化技术(DCS),已有32家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62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14项,市级51项,区级173项。申请实施专利450项,专利授权355项。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598万元。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区、镇(街道)、村三级电子政务框架进一步完善,已有625个村、30个社区接入政府网。以“萧山信息港”为总门户的政府网站群已进入政府与用户互动和网上事务办理为标志的中高级阶段。网上技术市场建设不断推进,上网企业已达2015家,完成网上签约项目75项,成交额8192万元,通过网上推出的“企业小秘书”受到企业普遍欢迎。
教育
二期教育发展等工程进展顺利。萧山电大学院、二中、十一中、朝晖初中、虎山路初中、金山学校等6个二期教育发展工程已全面竣工并启用;迁建三中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迁建城南小学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开始做三通一平的基础建设工作。扩建萧中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迁建九中进入学校建设规模的论证和定点选址阶段。
办学体制进一步改革。继续积极探索和完善“名校+民办”的办学体制,走名校集团化之路,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民间资金,大力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萧然中学和湘师附小德意实验小学按时开学,高桥幼儿园连锁办园势头良好。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成为杭州市首个100‰教育强镇的区(县、市),处全省领先地位。年底,全区有209所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1835人;有小学155所,在校生8933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有初中48所,在校生48081人,初中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有高中11所,在校生23212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的比率达91.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8762人参加高考,有7726人上线。成人教育继续发展。萧山电大在校生6000多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15422人次。电大、教师进修学校等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21%。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工学校,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文体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以建设大都市文化强区为战略目标,制订文体发展规划和政策。实施文体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完成了江寺古建筑群修复,“江寺民俗文化园”开园;文体信息网已开始筹建。民间资金开始参与文体事业。实施“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全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1600余场。体育设施继续投入。体育中心整体改造进入实施阶段,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健身馆相继开放。全民健身运动继续深入。成功承办了波司登·三弘第25届男子、第8届女子世界杯乒乓球赛事。在全国及省、市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中,全区运动员取得了32金、25银、21铜的好成绩。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9.9%。文化市场进一步得到净化。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跨湖桥文化”被正式命名。
文艺创作新品叠出。《红结儿》和《在西湖边晨练》分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舞蹈类、美术类金奖,广场舞《萧然灯鼓》参加七艺节开幕式演出,被文化部授予七艺节特别奖和“群星奖”参演奖,曲艺《一只邮包》获得了“群星奖”纪念奖,实现了全区获得“群星奖”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新闻影视
《萧山日报》平均日发行量3.2万份。萧山图书馆年末馆藏图书284649册,报刊5405册,全年接待读者180426人次。拥有61支放映队,全年放映电影1025场次,观众5.26万人次。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实施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广播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6个小时,电视台平均每日播出时间17个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改革力度,尝试并推进了公立医院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卫生院的体制改革。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组织网络建设,已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立。继续筹建急救指挥中心,120急救指挥体系软件进入认证阶段。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一是加强传染病防治,制订并印发了《萧山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二是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更好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中毒危害。重点医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区第一医院改扩建工程进入土建施工阶段,萧山医院建设一期工程主体建筑已结顶。
群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缓解。全区已有14个镇(街道)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卫生服务站20余个,所在地居民可就近享受到医疗、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趋完善,年度报销医疗费3161.60万元。新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员达91.56万人,参加率达94.2‰,分别增加3.60万人和3.53个百分点。年末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49个,病床3493张,卫生技术人员4900人,其中医生1935人。
社会卫生工作进一步推进。以“全国卫生月”为契机,对全区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新创建卫生村250个。克服困难推进改水工作,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58万人,累计达90.69万人。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受教育人数达2万人以上。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年内全区净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10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39.70万余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6878家34.3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962家18.70万人。失业保险985家9.40万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2534家11.99万人。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8‰。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3个,床位2241张,收养1304人。全区26个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471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1438.60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总计4648人次;全区116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444人,残疾人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区人口出生率9.46‰,死亡率5.17‰,自然增长率4.29‰。年末,全区总人口1166657人,比上年末增加9252人。年末总人口中:非农人口313915人,增加35475人;农业人口852742人,减少26223人。四个街道总人口253827人,增加4705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70109人,增加9526人。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加强计生管理培训,严格依法管理,落实政策激励措施,强化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5%。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再就业配套政策,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1期,培训失业人员8333人,全区净增就业岗位6.84万个,2.60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得到遏制。年末全区城乡个私劳动者25.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与储蓄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9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811元,增长3.8%,恩格尔系数为0.387。农民人均纯收入8626元,增长8.4%,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7175元,增长9.2%。
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1.07亿元,比年初增加44.34亿元,增长20.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2378元,比年初增长23.9%。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1平方米。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继续推进。全区22个镇和4个街道全部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其中12个镇及红山农场的布点规划已经区政府批准。杭州绕城公路内的4个镇和4个街道共计158个行政村的布点规划已经通过初步会审。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及镇以下农村示范村和整治村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设施
完成了“1918”工程项目中的三座公铁立交。实施了萧然西路、拱秀路东伸和虎山路南伸等项目的前期建设。年末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11.55公里,道路总面积50.85万平方米;年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12平方公里。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东部供水应急工程;建设第三水厂三期工程;开展了南片地区自来水管网配套和进村入户工作;全年完成已建住宅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供水干管累计总长达700公里。日供水能力已达75万吨。
电力设施得到改善。增加农村变压线路254公里,累计达4072公里;增加变压器容量141.76万千伏安,总容量达628.89万千伏安。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已开通37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1018.7公里;公交营运车辆486辆;公共汽车客运量达3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0‰。全年供水量达17908万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活用水量59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6%。居民生活用电4.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0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6‰;人均园林绿地面积78.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82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治理
按照“生态立区”的要求,坚持“发展经济促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继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净”工程,使全区水、大气、噪声各项控制指标基本达标。实施了城区国有河道使用权证的回收工作,改善了城市河道水质。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继续抓好“禁燃区”工作,做好“一部三沿”的烟尘督察工作,加大机动车污染整治力度。全力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巩固“噪控区”创建成果。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总投资8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总投资5亿元的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正式动工。长达30公里的东排管线已经全部建成。投资约280万元的顺坝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顺利完工。投资4000万元开展了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关停了三江口货运码头,搬迁了闻堰沙运码头及南部取水口油库、船厂等,确保了全区饮用水安全。责令77家企业停产,4家企业限期治理。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人口数为公安局统计的户籍人口数。3、2003年部分数据已按新口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