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8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萧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双思”教育为动力,以“工学江阴、农学南海、城建学中山”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出色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又有新的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均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9.6%、55.5%和34.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增长32.8%。
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畜牧、水产、蔬菜、花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又有3家企业列入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列入杭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获杭州市名优农产品金奖41只,银奖38只。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9480公顷,比上年减少7.7%,总产量40.22万吨,减少9.7%。棉花、络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降,产量分别为0.17万吨、0.14万吨,比上年下降35.3%和38.4%。油菜籽产量为0.77万吨,比上年增长9.6%。蔬菜种植面积21345公顷,比上年扩大2.2%,产量73.24万吨,比上年增长0.9%。花卉苗木面积4342公顷,增长61.5%。水果总产量0.77万吨,增长25.3%。茶叶产量0.17万吨,减少15.8%。全年实现种植业产值2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林业生产扎实推进。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534公顷,封山育林1433公顷,森林覆盖率21.3%。林特基地配套133公顷,林特育苗13公顷,实施林特基地高产示范53公顷,经济林面积占造林面积的70.2%。全民义务植树102.5万株。实现林业产值0.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
畜牧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111.65万头,生猪年末存栏37.58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7.4%。全市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7.36万吨,比上年增长6.8%。牛奶产量0.17万吨,比上年增长16.0%。实现畜牧业产值7.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渔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新增特种水产养殖面积2133公顷,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267公顷,其中名优水产专养面积3620公顷,增长79.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65万吨,比上年增长14.8%。实现渔业产值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完成“两江一河”20--50年一遇标准塘26公里,其中钱塘江5公里,浦阳江21公里。完成浦阳江、永兴河主干堤塘培土9.6公里,内坡抛碴固脚32公里。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98亿元,累计投工1554万工,增长6.0%,完成土石方1568万立方米,增长25.1%。完成标准农田建设6600公顷。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28万千瓦,增长8.3%。
土地得到有效保护。依法开展农用地转批与报批,坚持用地与造地相结合,实施土地整理面积6267公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67公顷;完成3533公顷造田造地任务,成功实施顺坝467公顷治江围涂工程,保持了土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扎实推进农村住宅基地整治,完成拆旧、拆违近104万平方米。
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01.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工业销售产值5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4%。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5%。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长39.7%;镇(乡)工业增长34.8%,其中个私工业增长36.2%。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强队建设作用明显。79家强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9.16亿元,销售收入209.49亿元,工业利润总额9.16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36.4%、39.0%和55.4%。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50亿工业性投入继续向高新技术产业、“入世”得益行业倾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镇(乡)工业园区建设开始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断增加。48家企业和20只产品作为梯队发展扶植对象。又有46家企业通过国际贯标认证。创省级、杭州市级名牌产品3只和11只。全市有省级著名商标12件。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9%和85.7%。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37.84亿元,比上年增长41.0%,其中工业利润总额16.52亿元,增长45.6%。亏损面由上年的2.4%下降到1.8%。全员劳动生产率35624元/人,比上年提高7023元/人。工业资金利润率4.27%,工业销售利润率3.07%,分别比上年提高0.63和0.18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提供利润9.26元,比上年提高1.80元。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经营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5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5.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4万平方米。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2万元/人,比上年增加1.34元/人。实现利润16079万元,增长25%,建筑工程优良品率达4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51亿元,增长79.1%;更新改造投资11.50亿元,增长85.5%;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亿元,增长4.7%;农村非农户投资41.39亿元,增长74.6%;农户投资13.89亿元,增长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水利、交通、邮电、水电煤气、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占19%。
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国有经济5.62亿元,增长1.6%;集体经济3.22亿元,减少26.4%;个私经济31.45亿元,增长28.3%;股份制经济3.52亿元,增长6.6%;其他经济10.26亿元,增长13.9%。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新世纪市场园区、新街浙江(中国)花木城等工程正式启动,商业城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市场布局日益合理,网络更为完善。年内新建、扩建、改建市场13个,新增面积16.77万平方米,年末拥有各类市场109个,总建筑面积73.1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交易市场105个,面积68.8万平方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美食节·名牌食品博览会。全市实现市场成交额1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商业城90.2亿元,增长23.0%。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122.39亿元,其中自营出口9.0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5.1%和 44.9%。全年新批工贸结合的外贸公司7家,私营企业进出口权2家,登记进出口权11家。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5家。出口市场又有新的拓展和深化。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宗出口产品出口势头良好,化纤面料出口初见成效。机电产品出口24804万美元,增长36.9%,占27.3%;服装出口19718万美元,增长57.2%,占21.7%;纺织品出口15530万美元,增长34.3%,占17.1%,其中化纤面料1444万美元,增长227.6%;家具出口11519万美元,增长61.6%,占12.7%;羽绒及制品出口10831万美元,增长55.4%,占11.9%;化工产品出口4396万美元,增长54.3%,占4.8%。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取得新的成绩。成功举办第二届农业横向合作洽谈会、萧山农产品(上海)推介暨同乡会、萧山市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等,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旅游业、农业等领域利用外资取得了新的突破。有5个国家和地区首次来萧山投资。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家,总投资1.7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其中: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家,总投资1.3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72亿美元。南阳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
市场价格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食品类99.4%、衣着类93.9%、家庭设备及用品96.1%、医疗保健类100.1%、交通与通信工具9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5.4%、居住类101.1%、服务项目116.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5%,其中食品类指数99.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96.2%。
旅游产业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以发展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为切入点,成功举办了观潮节等一系列活动;杭州东方文化园一期工程建成开园;杭州乐园新增10余个娱乐性、参与性游乐项目;山里人家成立青少年活动基地;地方特色旅游经济开始起步,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亿元。10家涉外旅游宾馆营业收入2.83亿元,增长16.9%,客房率达70.0%。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1.3%和22.2%。商品房销售继续升温,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7万平方米,增长46.8%。
交通运输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104国道萧山段改建工程、杭州萧山机场及机场公路主线建成启用。杭金衢高速公路萧山段建设工程、7个县乡公路拓宽改造项目进展顺利。03省道萧山东复线工程全面启动。年末,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11公里。
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全社会货运总量2120万吨,比上年上升5.0%。其中:公路1648万吨,水运358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2998万人次,比上年上升0.9%。
邮电通信业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6%。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城乡交换机总容量44.65万门,比上年末增长10.2%。固定电话机27.01万部,移动电话15.8万部,分别增长33.3%和 75.6%。“小灵通”2.01万部。全市有电话用户44.82万户,增长43.1%,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9.2线/百人。电话机总数47.16部,电话普及率41.3部/百人。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7644户,比上年增长2.1倍。
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0.12亿元,比年初增加22.05亿元。贷款余额143.71亿元,比年初增加20.6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1.95亿元,短期贷款130.3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00和18.21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回笼资金32.92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517亿元,保费收入2.8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13.6%。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36亿元;人身保费收入1.84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0.62亿元。
二、社会事业
科技
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萧山市2000年产学研合作洽谈暨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会,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50家院校和科研院(所)前来参会,达成意向项目169项,首批签约的15个项目,总投资10余亿元正在积极实施之中。企业与院(所)的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趋于更加丰富紧密。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认定12个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8只产品被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国家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3家、萧山市级5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3.33万公顷国家级滩涂垦区现代农业星火技术密集区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传统产业得到有效提升。CAD技术应用工程进一步深入,累计应用CAD技术企业已达150多家,CAD技术应用示范企业总数已达10家,列入杭州市三维CAD深化应用试点企业7家。全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40项,其中杭州市级以上20项。申请实施专利169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79项,其中国家级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省级3项。
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一年来,在信息化首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软、硬件设备,增加了功能,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信息化二期工程开始启动。全市已有近300家企业在网上拥有主页,1000多家企业在网上推出企业形象。萧山农业信息网上网发布。萧山市教育信息网工程全面启动。“163”注册登记用户已达4000户。我市被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列为全省五个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
教育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9%,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4个镇(乡)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杭州市示范幼儿园。小学从283所调整为254所,在校生9.31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有6所小学通过杭州市示范小学验收。初中从59所调整为56所,在校生4.97万人,初中段入学率达99.9%,巩固率达99.8%,有4所初中通过杭州市示范学校验收。全市有高中16所,在校生1.87万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的比率达84.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顺利实施了城厢职业中专、裘江职高、成人中专三校合一成立萧山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并跨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萧山电大在校生2495人,比上年增加341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10150人。萧山教育园区开始规划,同济大学萧山校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校三所高校来我市落户已经敲定。全年举办扫盲班47个,脱盲1107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96%,有16259名干部职工参加岗位培训,4900人参加学历培训,24841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全员培训率达34.8%。特殊教育继续得到重视,“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5%。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举办了“奔向新世纪”迎春音乐会、新春送文化下乡、2000年元宵活动、“春之声”音乐会、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大型文艺调演等系列活动。集萧然大地历史文化之精粹,融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于一体的广场文化,深受市民欢迎。文化市场进一步净化,文物管理得到加强,文化、广电设施日趋现代化。
文艺创作新品叠出。绍兴莲花落《分爹》和绍剧小故事《家教多重奏》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绍剧《邻里之间》获省小戏曲会演表演奖和创作奖。冯耀忠打破其本人保持三年之久的世界最小印章纪录,并作为中国微艺世界的唯一代表参加悉尼奥运会国际精品艺术展,同时正式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古籍线装书《名人咏萧山·萧山涌名人》已出版发行。
广电、新闻事业蒸蒸日上。市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市电视台每周播出119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年放映电影3625场次,观众16.42万人次。《萧山日报》日发行量达3万余份。
卫生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创卫和洁美家园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完成了村卫生室管理、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农村初保试点工作。新增省级卫生镇(乡、场)1个,杭州市级4个,萧山市级4个。又有5个镇(乡、场)达到初保目标。全市又有245人报名参加了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加强个体行医及食品卫生的管理、监督力度。全年组织无偿献血9495人次,比上年增长56.5%,血液总量占临床用血的70.3%。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625个,病床341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87人,其中医生2061人。
体育
体育事业丰富多彩。承办了2000年维达杯全国排球联赛和2000年全国女篮甲级联赛1-6名决赛,并在城厢镇和瓜沥镇举行了全国女排明星赛。坐式排球队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五届残运会获得铜牌。开展了近百项群体比赛和活动,参赛人数达3.7万人次,使全民健身运动取得新进展。5个镇(乡)被命名为杭州市体育先进镇(乡),全年我市运动员在杭州市级以上运动会上共获奖牌71枚,其中省级金牌6枚、杭州市级金牌23枚。中小学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8.9%。
社会保障
社保扩面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年内全市新增参保企业和职工分别达到2080家和59266人(其中镇(乡)企业为1785家和26771人),是1999年的6.4倍和2.4倍;机关事业单位新参保35家和1586人;新增农保3392人。至年末,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3366家,职工204508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944家,职工89978人;参加大病医疗保险88313人,工伤保险53745人,农保33874人,全年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农保三大块综合收缴率为98.4%,年拨付率为100%。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7个,床位781张,收养576人。全市31个镇(乡)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285户596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救助金331.08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全市150家社会福利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186人,残疾人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9.4%。全市年末总人口1141946人,比上年末增加3022人。年末总人口中:非农人口240849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0.27‰,死亡率5.74‰,自然增长率4.53‰。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建立了以货币安置为导向的征地劳力安置新机制,全年完成征地劳力安置2905人,办理农转非手续1877人。年内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2108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369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536人。全年举行11次劳动力交流大会,接待用工单位4253家次,提供岗位13838个。年末全市城镇以上从业人员7.43万人,城乡个私劳动者3.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
劳动力市场日趋规范。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对原劳动力市场进行全面扩建改造,新的劳动力市场,营业面积达1095平方米,场内设有6个服务窗口、22家职介机构,并实现了计算机操作与网络管理。
居民收入与储蓄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3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7593元,比上年增长7.1%,恩格尔系数为0.385。农民人均纯收入6152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消费性支出5498元,比上年增长31.6%。恩格尔数为0.389。
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19亿元,比年初增加6.1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1050元,比年初增长4.8%。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住宅建设完成投资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住宅施工面积130.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2.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2.2%和30.3%。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8.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6平方米。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市区路网建设更趋合理。完成了潘水路西伸、北山南路、市心路南伸、道源路中段、工人路中段、金城路东伸、湘湖风景大道等9条城区道路的建设和改造,新增道路总长11公里,累计总长已达101公里。完成了文昌桥、大禹桥、湘湖桥、公铁立交三孔桥等4座桥梁建设和市心路立交桥的维修。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西水东调”南线工程和瓜沥供水工程,管线总长20.62公里,“西水东调”总管达到120公里,至此东片区域供水工程已全面完成。南片供水工程目前正在实施工程的前期准备,与其相配套的三水厂另一10万吨/日项目已开工建设。城区管网建设完成了金城路、市心路北伸、通惠路北伸、育才路北伸等7条管线铺设。全年新增供水管线37.93公里,累计管线总长达400公里,供水区域20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80万。
电力设施得到改善。110千伏桥南、万安、党山输变电工程,以及戴村、许贤临时变等8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低压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基本实现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新区建设
新区面貌日新月异。一年来,新区建设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金城路东伸、育才中路、金惠路一期的建设。公建项目方面,行政管理中心整体搬迁,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启用,萧山歌剧院主体工程已完成,萧五建大厦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电信大楼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房地产方面,绿都世贸广场动工建设,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莱茵达名店街完成工程总量的80%,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的时代广场完成工程总量的50%,星都花园、城中花园、明日花园等住宅小区即将完工,新征用89公顷土地已基本完成农户拆迁工作,整个新区呈现出勃勃生机,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逐步形成。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公交线路总长度达168.8公里;公交营运车辆126辆;公共汽车客运量达2050万人次。全年供水量达9716万吨,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生活用水量2941万吨,比上年增长31.4%。居民生活用电2.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3%。居民燃气用户达到3.9万户,比上年增长0.4%,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到98%。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建设思路,完成了道源路、货场路、北山南路三条道路的绿化带建设;南江公园、北山盆景园、北山公园东段续建以及潘水南苑、崇化小区等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均已完成;对进入市区的钱江二、三桥接线道路两侧30米内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除,并结合两侧自然生态绿地进行绿化改造;对市心中路、育才路、回澜路、拱秀路、仙家路5条城区道路的行道树按一路一品种、一规格进行调整;萧绍路城区段的绿化隔离带进行重新配置,使道路的空间感、流畅感大为改观。截止年底,建成区新增各类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含开发区),累计达457.9万平方米,绿地率29%,绿地覆盖率36%;新增公共绿地12.92万平方米,累计达123.9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61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治理
污水处理能力日益增强。城区排污管完成了市心路南伸、市心路北伸、金惠路、金城路东伸的埋设,新增排污管19.86公里,累计达105公里。城区污水并网率达68%,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7%,日纳污量为10万吨。污水处理厂二期6万吨工程建成运行,日污水处理能力已增至12万吨,同时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中心,保障了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
重点污染企业得到有效控制。一年来投入1.8亿元资金对印染、化工、机械、羽绒、水泥等行业进行综合治理。40家化工企业提前实 现达标排放;28家羽绒企业全部治理达标,通过验收;150家印染、制革、造纸企业通过达标验收;建成炉、窑、灶治理设施310套,改烧清洁燃料20家,关停拆除手烧炉50台;责令关闭10家污染企业,停业治理11家,限产调试2家,停业搬迁2家污染企业。对结构性工业污染、“一部三沿”大气污染、城区综合污染开展突击整治,使萧山大气、地面水和噪声等通过“一控双达标”验收。
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社会有效需求仍然是制约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区域性矛盾有待在发展中不断调整;高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高素质人才缺乏;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区位优势、领先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城市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仍然不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省、杭州市新明确的工业总产值统计口径统计,我市2000年工业总产值为 578.6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为563.83亿元。
3、年末总人口为公安年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