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市统计局
(2000年1月27日)
1999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萧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萧山带入二十一世纪”这一主题,突出抓好“深化完善改革,大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着力优化城乡综合环境”三项重点工作,开拓进取,使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好成绩。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增长。经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0.5%、57.0%、32.5%调整为9.8%、57.0%、33.2%。第三产业增加值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总收入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农业
全市各级政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效益农业,粮食结构趋向优化,优质高产良种进一步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6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总产量44.53万吨,增长0.8%。油菜籽产量为0.70万吨,比上年增长15.6%。棉花、络麻因效益下降,生产有较大压缩,产量分别为2656吨、2344吨,比上年下降48.1%和69.3%。蔬菜种植面积20886公顷,比上年扩大14.1%,产量为7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5.4%。茶叶、水果增产,产量分别为1967吨、6124吨,比上年增长10.2%和89.7%。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绿化造林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563公顷,比上年扩大17.3%。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林与竹林面积占造林面积的65.0%。封山育林力度加大,全市封山育林新增面积59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3%。实现林业产值4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6.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全年生猪饲养量94.38万头,生猪年末存栏35.0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25.7%。家禽全年饲养量为2388万羽,增长49.3%。蚕茧产量78吨,增长11.4%。实现畜牧业产值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渔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取得新成效。甲鱼、河蟹、青虾、沼虾、鳜鱼、黑鱼、珍珠等中高档水产,品种不断丰富,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3080吨,比上年增长14.9%。实现渔业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两江一河”标准塘建设全年完成36.7公里,其中钱塘江15公里,浦阳江10公里,西江塘11.7公里。完成浦阳江、永兴河主干堤塘培土42.8公里,内坡抛碴固脚30公里。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90亿元,累计投工1466万工,增长146.6%,完成土石方1253万立方米,增长125.3%。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公顷。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6万千瓦,增长9.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009吨,增长3.5%。全年农村用电量12.55亿千瓦时,增长3.7%。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4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实现工业增加值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32.8%;集体工业减少0.4%;乡镇工业增长22.9%,其中:个私工业增长35.6%。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实现销售产值42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产销率达96.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强队建设作用明显。市场经济使经济要素进一步向基础条件优越、产品优势明显、发展后劲较大的行业集聚。强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据对78家强工业企业调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5亿元,销售收入113.5亿元,利润总额7.2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28.2%、28.9%和64.1%。
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由于实行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创新并举,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了新进展。产业升级步伐有所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32.48亿元,增长52.4%。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市又有20家企业通过国际贯标认证,分别创省级、杭州市级名牌产品4只和9只。打假治劣、治理无标生产工作力度加大。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实施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效益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利润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亏损面由上年的2.85%减少到2.39%,亏损额减少24.6%。全员劳动生产率28601元/人,比上年提高2792元/人。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96天,比上年减少8天。工业资金利润率3.53%,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工业销售利润率为2.89%,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百元固定资产提供利润为7.48元,比上年提高0.67元。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积极推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得到加强。生产经营发展形势良好。全市完成建筑产值40亿元,增加值8.0亿元,增长6.2%。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70100元/人,实现利润9500万元,增长21.0%。建筑工程优良品率达4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57亿元,增长51.3%;更新改造投资6.20亿元,增长152.0%;房地产投资11.59亿元,增长92.6%;其他投资4.35亿元,减少34.3%;农村集体投资23.71亿元,增长27.4%;农村个人投资13.58亿元,增长20.2%。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得到加强,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水利、交通、邮电、水电煤气、市政设施等的投资额占24.8%。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27.25亿元。
商贸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有经济5.53亿元,增长15.0%;集体经济4.38亿元,减少9.9%;个私经济24.50亿元,增长20.3%;股份制经济3.31亿元,增长7.5%;其他经济9.01亿元,减少1.3%。
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市场99个,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成交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有4个,其中萧山商业城成交总额达73.29亿元,增长15.9%。市场规模、档次不断扩大、提高,购物环境明显改善。
物价水平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指数为96.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为98.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6.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旅游业
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杭州乐园”、“山里人家”等相继开园迎客,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其中:杭州乐园、天之泉生态公园和山里人家接待游客75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3000万元。杭州“东方文化园”动工建设,地方特色旅游经济开始起步。旅游招商促销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99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和“杜家杨梅节”。萧山宾馆、国际酒店、金马饭店等涉外饭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并基本完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订。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萧甬铁路复线已全线贯通。杭金衢高速公路、机场路、104国道萧山段改造工程全面开建。进化至夏履公路建成通车。闻戴线、南新线等七大工程建成通车。汽车西站建成启用。一批公路继续得到改造。年末,公路养护里程已达578.58公里。运输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2020万吨,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公路1616万吨,水运404万吨。货物周转量9910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2%。全社会旅客发运量29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旅客周转量101049万人公里,增长20.0%。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年末城乡交换机总容量40.72万门,比上年增长68.4%。年末城乡电话机已达23.03万部,比上年增长6.4%;移动电话9.0万部,增长108.9%;便携式电话(小灵通)开通投运,达1167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19.08部/百人提高到27.5部/百人。已形成普通公话、投币电话、磁卡电话和IC卡电话并存的立体公用电话格局。
金融保险
金融形势稳定。金融部门强化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监管,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07亿元,比年初增长17.6%;贷款余额128.73亿元,比年初增长20.6%;回笼资金30.38亿元,比上年减少19.8%。
保险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商业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承保金额477亿元,比上年增长8.0%;保费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3亿元,人身保费收入1.2亿元;全年保险赔款金额0.7亿元。
二、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农村土地延包工作顺利完成。全面开展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工作,完成延包发证数占应完善村的98.2%。落实土地承包面积和权证发放率分别达到98.4%和97.3%。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农业承包关系,农业专业大户更趋稳定,农村经营管理日益规范。
城镇改革
小城镇综合改革工作有新的进展与突破。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有进一步拓展,质有进一步提高,在瓜沥、临浦两镇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具体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上,靖江镇又被列为99年度唯一的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临浦镇被优先提升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有新的发展,至年末,国营、二轻系统有8家企业按程序实行解体,其中4家重组完毕;商业系统有8家企业完成转制改造工作,实现了国有资产在竞争性行业的逐步退出;粮食和供销系统各有7家和1家企业完成解体转制工作;农(垦、林)场依据自身特点,探索改革取得成效;乡镇企业转制进一步完善,并通过杭州市验收。积极探索企业职工集体股终极产权归属、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投资主体重组的途径。
事业改革
改革领域有新的拓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结束。成功实施市级机关10个副局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并首次实行任前公示制度。顺利完成公开招考镇乡机关公务员工作。积极开展事业单位人事任用制度改革。教育系统进行了围绕校长竞争上岗、教师双向选择、工资总额包干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2家乡镇幼儿园实行转制,萧山激光医院改为有限公司,开辟了全市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已形成独立于企业,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城镇企业比上年增加344个,参加养老保险在职人数10.39万人,养老金收缴率95.74%,支付率100%。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923个,参保职工9.64万人。参加职工大病医疗统筹8.2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6.10万人,全年补偿费用193万元。全年生育保险补偿104万元,补偿人数732人。有561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7个,共有床位752张,收养人员575人。残疾人保护事业继续加强。
再就业工程
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坚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调节作用,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再就业的推进力度。全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211人,安置失业职工2919人,组织下岗职工转业转岗培训4080人,分流后的下岗职工人数由上年末的6764人减少到2198人。
出口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平衡增长的情况下,萧山仍保持较大增幅,全市出口商品交货值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自营出口总额6.26亿美元,增长54.2%,自营出口总额居全省县(市)第一。重点出口企业队伍有所扩大,有13家企业列入全省出口前50位,8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创汇创利税双优企业,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3家。初步形成了市级外贸公司、自营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三军”齐发;以服装、羽绒及制品、家具、棉布、工具、汽配、化工产品为主导产品;以美国、港台、欧盟和日韩为主,拓展东南亚、南美、俄罗斯、大洋洲、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多元化格局。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纺织服装类出口已达29.2亿元,增长5.8%;机械五金矿物类出口23.2亿元,下降8.3%;土畜产品类16.37亿元,增长46.8%;化工医药类出口6.14亿元,增长49.8%;电子产品类出口2.2亿元,增长46.7%;工艺美术类出口2.3亿元,增长283.3%。化纤面料产品出口有实质性启动。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进入稳定发展期。成功举办“国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农业开发横向合作洽谈会”和“99萧山经贸博览会”,共签约项目86个,签约资金27.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0个,签约资金1.38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2家,增资项目39个,总投资1.8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69万美元。旅游业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农业利用外资取得可喜进展。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取得新进展。萧山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和万向集团,获得外经经营权,新获准设立境外办事处2家,萧山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与美国ABA联营集团公司合作的“美国ABA杭州国际窗口”试营业。建立了“萧山对外经贸信息网”,发布全市对外经贸信息和招商项目等。
开发区建设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南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湖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内共批准三资企业12家、总投资1.1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01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20万美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以创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县(市)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7项,完成100项,申请、实施专利110项,当年获权专利47项;认定技术合同500项,合同成交额超过3200万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大力推广CAD、CAM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27项,其中国家级7项。完成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市信息中心、综合人才信息库投入运行。较好地解决了Y2K问题。鼓励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发展,又有5家企业被列为省级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历年认定的总和。省级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准设立。
教育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学龄前儿童在园幼儿数3.51万人,3-5岁幼儿入园率83.9%。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在校生9.83万人。小学毕业升初中比率99.4%,巩固率99.9%,在校生4.39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比率81.14%,普高在校生1.08万人,职高在校生5601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199人,电大在校生1865人。举办各类成人教育班3787个,受训人员24.45万人。年内在农函大学习的学员2075人,结业1955人。参加岗位资格培训897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接纳考生7.32万人次,当年参加考试1.52万人次,累计大专毕业及以上1148人,中专毕业85人。特殊教育继续得到重视,视力、听力、智力等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43%。全年新增省、杭州市教育强镇11个,累计达16个,其中,省级10个。
文化
文化事业多姿多彩。举办了“’99百花迎春”大型元宵灯会、“五月的鲜花”大型文艺晚会、“与祖国同行”大型文艺晚会、迎澳门回归踩街游行、’99文化下乡活动、“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和萧山人民喜迎2000年游园等一系列活动。文艺创作新人新品迭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建设加快。文物保护、管理得到加强,文化市场进一步净化。
文化设施投入加大。一年来,围绕“努力提高文化档次和品位,以兴建萧山歌剧院、文化广场为契机,改善文化设施,提高新老文化设施利用率”的要求,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年初“世纪影城”隆重开业。11月份,萧山歌剧院桩基工程动工。河庄、益农、义盛、闻堰、瓜沥等5个镇乡投资改建文化活动中心。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萧山日报》日发行量达3.1万份。全年放映电影6598场次,观众42万人次。市广播电台每天播出时间为16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为100%。市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为17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5%。
卫生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和“洁美家园”活动,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新增省级卫生镇(场)3个,杭州市级卫生镇(乡)2个,萧山市级卫生镇(乡)4个。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常抓不懈。又有4个镇(乡)达初保目标,累计有67.7%的镇(乡)达标。全市有2200名执业医师进行资格认定,308名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进行了考试。义务献血工作成效突出。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268个,病床298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97人。
体育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群体活动丰富多彩,太极拳、木兰拳、武术、游泳、门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足球等项目比赛接连不断,使全民健身运动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了中澳篮球对抗赛、四国女排赛、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中日足球友谊赛等重大赛事。全年我市运动员在杭州市级以上运动会上共获奖牌101枚,其中国家级金牌1枚、省级金牌16枚、杭州市级金牌30枚。全年举办各类体育比赛91场次,参赛人数5.4万人次。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9.83%。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年末总人口1138924人,比上年增加4805人,人口出生率10.91‰,低于年初目标12.72‰。死亡率5.62‰,自然增长率4.23‰。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以上从业人员9.4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国有单位职工4.12万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1.76万人,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3.58万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7101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72%。
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1元,比上年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6元,比上年增长15.9%;恩格尔系数为0.409。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04亿元,比年初增长12.2%,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540元,比上年末增加1105元。
城乡住宅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3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1.2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9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设施
道路建设已成网络。按照“内成网、外成环”的城市交通要求,续建、新建了西山隧道、北干山隧道,潘水路西伸、北山南路已完工,金城东路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道源路中段已完成前期拆迁工作,湘湖风景大道已完成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全年新增道路3.11公里,投资额达2.9亿元。累计市区道路已达97公里,道路面积164.5万平方米。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城区管网改造完成了金城路东伸、育才路南伸、潘水路西伸等道路的管道铺设,新增直径300mm以上管道38公里;一、二水厂原水管改造完成,投入运行后水质明显改善;全市供水区域达20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80万。
新区建设
新区建设日新月异。金城路东伸、人民广场、市政府综合办公用房、萧五建综合大楼、市检察院大楼、莱茵达房地产公司高尔夫练习场、星都花园、银河二期商品房、莱茵达广场、凯悦花园等10项工程已完工或即将完工,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用地29.8公顷,投资达4亿元;另有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用地33.8公顷、投资额7.8亿元的11个项目开始动工建设。一个集行政、商贸、文化三大中心和五大社区组团为一体的未来萧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初具规模。
城市管理
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工人河、山北河、环城南河、堰河等四条河的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住房改革向积极、有序方向发展。产权产籍管理连续第三次创全国先进水平。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西大门、北大门已改造完毕;北山通缆将北干山重新连成一体,使北干公园的景观和范围得到延伸,市心路中段街景改造方案基本确定。市区公交线路进一步增加和延伸,营运线路已扩至14条,营运车辆114辆。全市有出租汽车478辆。市区已基本普及使用液化气。城市档次与品位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日处理12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之中。一期3万吨工程进入投运阶段,二期6万吨进入土建工程阶段;与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排污设施建设也圆满完成。金城路、市心路南伸、高桥路管道铺设于11月底完工。全年新增排污管15公里,累计达86公里,城区污水并网率达65%以上,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5%以上,纳污量为日8万吨。
城市绿化
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新增城区(包括开发区)绿地面积42万平方米,累计达427.9万平方米,绿地率达27.03%,绿化覆盖率33.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8.64平方米。一个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新兴中等城市正在崛起。
1999年,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产业层次的难度加大、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市场风险日益明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注: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