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城厢街道体育路。东晋咸和六年(331),许询舍宅建寺,初称崇化寺。唐会昌(841—846)中废,北宋建隆元年(960)重建。治平三年(1066)改名祗园寺,“祗园”为佛名。元555E三年(1343),寺僧道拳建佛殿,寺广36亩。明代极盛,有“江南第一山”之称。后多次毁建,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斋堂、厢房等,规模为全县寺字之冠。正殿前有方塔两座,系南朝梁岳阳王萧警建;天王殿前有圆塔两座,系吴越监军节度使渤海公建。20世纪50年代初,西圆塔和东圆塔相继倒坍和拆除,寺院被蚕食,殿宇改作他用。1967年,寺内佛像捣毁,两座方塔与鼓楼均毁,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与钟楼,寺内空空如也。
1983年5月,萧山县政府将祗园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多次拨款修缮。现寺字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进二院,主体系清代遗存,具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天王殿、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飞檐翘角,翼角置龙吻兽,正脊饰瓦神宝镜,分别额书“国泰民
安”、“佛BI曾辉”。正殿构制恢弘,梁枋饰彩绘,大门裙板雕刻“三英战吕布”、“岳母刺字”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故事,人物呼之欲出。钟楼碑廊存历代碑刻11块,有“祗园禅寺大钟原义”碑、“祗园禅寺钟规碑”,捐田碑记等。寺内出土五代纪年舍利铜塔2座;塔砖正面刻佛像,背面铭记9行,系显德五年(958)十月记,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今寺字改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