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青松 沙地平原,河流如网,以往的交通运输也就主要依靠船只。 牛拖船 上世纪50年代前,沙地河浜众多,但两岸都是粉一样的沙性土壤,遇雨便泥沙俱流,河湾淤浅,一遇晴天,稍大的船只便不能通行。于是牛拖船成了最普遍的水运方式。 别竿船 别竿船,是牛拖船时代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行船办法。不用橹,不用桨,也不用纤,而用一支撑竿“别”。其方法是将“撑竿老头”插在船尾上,人在岸上握住撑竿梢头推行,船即前进。别竿,都是尽可能的长,而下部又不是很粗的毛竹。因为别竿行船的需要,沙地船的船尾与别处不同。造船的时候,都特意将船尾延长一尺余,形成一个中空的倒三角,倒三角的两侧钉以厚板,撑竿就从三角孔插入,别住厚板。相沿成习,即使后来普遍使用了橹,船尾仍都是这种样式,只有小划船才是例外。别竿船行船时,船头总是稍向里侧,船尾则偏向湾中央,这样才吃得住水,别得住船。岸上的推行者虽然手握撑竿,但都是将撑竿梢头抵于胸前,倾伏着身子推行的,这样才用得上力。 埠 船 埠船,是一种用来载客搭货的日间班船。都是早上从甲地起航,沿途停靠几个埠头,上下一些乘客,顺便搭卸货物,最后到达终点,当天返回甲地。 航 船 航船,是相对于埠船的一种装货搭客的船只,因是夜间航行,也称“夜航船”。它的航行距离比较的远,目的地都是绍兴。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长途班车了。 快班船 快班船也是一种客货兼运的日间班船。但与埠船不同,它中途一般不停靠,或仅停靠一两处主要埠头,相当于现在的“直达汽车”或“直快火车”。
数百年中,沙地的船只种类较多,并有许许多多的称呼。以河道论,有内河船、外江船;以载重论,有小船、大船,六吨船、十吨船等;以船篷论,有乌篷船、白蓬船、满篷船、单篷船、袒口船等;以动力轮,有划船、摇橹船、牛拖船、别竿船、风篷船、挂桨船、轮拖等。而同是“摇橹船”,又因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埠船、航船、快班船、罱泥船、换灰船、鹭鹚船、上坟船等。这里,选择较有特色的几种船只介绍如下。
牛拖船是以一头水牛拖拉几只小船(一般为6只)的一个船组。一人坐在前面的船头上,持鞭指挥水牛;另有一人手持撑篙,在后面的船上来回走动,随时矫正船组,以免搁浅。牛拖船的船只,式样统一,大致是一丈长、五尺宽,船身较浅,船面平直,宛如一般的船只斩去了头尾,只剩中间一个舱节。这很像过去绍兴一些渡口所设的揉渡船,因无专门摆渡者,行人登船后,需自己扯拉悬于两岸的绳索过渡,为求平稳而不倾覆,船身几乎都是方形的。牛拖船做成这种形状,目的相同。因为船体小,吃水浅,载重量不大,牛拖船运输的主要是农具、粮食、坛装咸菜,以及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总之是些较为轻泛的货物。这种船,只能成串相连,用牛拖拉,单只是不能长里程撑行、划驶的,因此也是牛拖船的专用船只。
水牛拖着这串船必然费力,它的脚必须踩着河底才用得上力,所以在河道普遍疏深、拓宽了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牛拖船一般在牛背露水的近岸一带行走。由于水牛能短距离游泳,遇到十字河口等较深的河段,牛拖船也可以安然而过。船到终点后,船主的第一要务是卸去牛轭,牵牛上船,并喂以油饼、玉米等精饲料;如是冬天,还要在饲料中搀些烧酒,以祛寒暖身。
随着沙地河道的疏浚和轮拖的出现,牛拖船逐渐稀少。到70年代中期,就彻底消失了。
邻近绍兴的瓜沥镇,曾是辐射沙地的集贸中心,沙地各处通往瓜沥便有许多埠船,几乎各个大小集镇都有一只。有些谈不上集镇,只是早间有些蔬菜摊贩的地方,也有一只埠船。埠船都有三个船舱,各舱均设船篷,人在舱中不能直立,也就是所谓的“满篷船”。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以箬壳,呈半圆形,并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斯成“乌篷”,但通常只叫埠船而不叫乌篷船。
埠船前舱乘客人,中舱客货兼载,后舱为船夫搭床烧饭之处。前舱和中舱两边,都搁有整排的坐板,供客人就座。早先,埠船多用别竿撑。河道疏浚后,则用双橹摇,再加一两个人拉纤。其船篷上常写有“××至瓜沥”的字样,以及途中停靠的若干地名。开船、停靠和抵达终点,都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在即将开船或停靠时,船夫都要取出小铜锣,“堂、堂、堂”地敲一通,招呼客人上下船;有的则吹海螺,呜呜的声音传得很远;也有吹铁皮喇叭的,声音破哑难听。70 年代起,埠船大多使用了轮拖,前面一只为轮船,后面拖有一两只载客装货的木船。80年代,拖拉机、汽车大量涌入沙地,埠船随之消失。
比起埠船来,航船的船身要大得多,一般是40吨左右的大船。但是数量较少,仅较大的集镇才有。航船也是通身盖篷的“满篷船”。航班时间都是傍晚从沙地某一集镇开船,次日黎明抵达绍兴。常用两条船,往返对开。以货运为主,乘客较少,中途一般不停靠。
沙地航船之所以把绍兴作为目的地,首先是东片沙地通往绍兴比较方便。沙地的航船大多在东片地区,那里一过瓜沥便是河道宽阔的绍兴水乡。西部的长山、坎山、西兴等较大的集镇,则地处萧绍运河边,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客运货运,可以搭载这条古运河上历来就有的绍兴至西兴的夜航船,无需自己设船。其次,萧山历来是绍兴府的属县,直到1959年才归属于杭州市。绍兴既是沙地人心目中历史悠久的府地,又是就近最繁华的城市,商贸各业是萧山县城无法比拟的。而去杭州的话,钱塘江犹如天堑,航船过江极为不便。
快班船的船身比埠船要小。满篷,背纤,双橹居多。为加快速度,有的采用三橹。凡用三橹者,中间一橹,兼具舵、橹两项功能。为避免与边上的两支橹相碰,这支橹几乎直立,俗称“挖屁股橹”。行船时,三人扳推俯仰,穿插合拍,很有节奏,船尾水花飞溅,哗哗有声,船只的速度极快,背纤者常作小跑步行进。三橹船的舵,都朝天倒插于船尾,紫红色的舵面写有“××至瓜沥”的字样。其运输价格较埠船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