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

发布日期:2005-08-31 11:02 访问次数:

 

    跨湖桥历史渊源

1湖桥始建背景。“跨湖桥,在湘湖中,嘉靖三十三年邑

中书孙学思字春溪者,拦湖筑堤建桥”([1]卷十四,12页)。跨湖桥始建前,以蓄水救旱灌溉九乡十四万余亩农田的湘湖,由县令立碑,甚至朝庭颁布了水利禁令([2]卷一,11-16页),一直严禁在湖中垦田、私筑侵占。然而,嘉靖年间,中书舍人孙学思“以通孙吴两姓往来”,捐资筑堤建桥,“其时九乡文老鉴伺御吏父子之祸(指何御史坚持清占遭迫害致死,见[2]卷二,1-6页)不敢多言,”且“言上湖(泄水在南,下湖泄水在此,而桥为界限,不甚为害,遂听之”([3]卷一,11-12页)。而“乡官又复鉴前次罹祸往往坐视,故俨然成堤([3]卷四,9-10页)。

2、六建跨湖桥简况。跨湖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清雍正六年(1728)重修板桥,嘉庆十二年(1807)六月改建为环洞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重建,抗战胜利后重建为石板桥,1984年改建为双曲、双肋单波桥。

3、跨湖桥的作用及不良后果。跨湖桥处湘湖两岸相距300余米。而跨湖桥桥长4丈(13.3米),桥门1丈2尺(4米)([3]卷八,13页)。可见,跨湖桥这座桥门仅为4米。

跨湖桥的作用有二:一是沟通湘湖南北,方便两边往来;二是长长湖堤加小桥成为湘湖一景:“跨湖夜月”或“跨湖春涨”。跨湖桥景色如画,难怪上世纪三十年代湘湖师范学生,远足越王城途经跨湖桥,置身碧波相映的桥上,会发出“跨湖桥景色胜西湖”,“以跨湖桥拟西泠,余亦以为然也”的感叹!([4])

但跨湖桥的建造,其长长的湖堤将整个湘湖分割成上湘湖、下湘湖,两者仅靠宽4米的桥门沟通,确实给湘湖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堤桥的建立,阻碍了湖水的畅通,使“湫口之水不能及”,严重影响均水灌溉,“九乡大受其害”([5]卷二,27页)。“筑桥之后,父老痛恨切齿,至今尚有湖堤长,害九乡之谣”([2]卷二,17页);二是湖堤影响上、下湘湖间的水流,加速了湘湖的淤积,使堤桥两边水域逐渐缩减,加大了湘湖禁垦的难度;三是开创了在湖中筑堤的先例,致后湖豪又趁大旱湖涸之机,以建桥便行为辞,聚众拦湖筑堤建桥,将下湘湖又分而为二,幸被府县查办,并由乡官毛奇龄撰文勒石永禁([3]卷四,8-11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