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H008/2025-78609 | 成文日期 | 2025-08-15 |
发布机构 | 区民政局 | 主题分类 | 社会福利 |
文号 | 萧民建字〔2025〕6号 | 有效性 |
查萍代表:
您在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健全萧山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区卫健局、区委老干部局等部门协办,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萧山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紧扣“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协同”原则,聚焦“大社区养老”改革主线,逐步推进资源整合、服务供给、专业支撑,实现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底,萧山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6.73万人,规模居全市首位,老龄化率达到27.86%,已进入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域连锁运营和“银龄行动”示范性品牌建设纳入全省民政领域改革试点“一本账”,谋划实施“大社区养老”体系、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康养老氛围营造等改革任务,着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奋力打造“老有康养”的萧山样板。
(一)系统构建“1+X+N”大社区养老体系
针对区域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多点散状、功能设置不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提出“大社区养老服务圈”概念,即打破传统的镇街、村社行政区划和管理的固有模式,结合老龄化发展程度、老年人口密度、空间跨度等因素划定服务圈,从而实现统筹更有力、资源更集约、服务更专业、群众更有感目标。目前,我们联合专业机构,在全区22个镇街划定54个大社区养老服务圈,在服务圈内逐步完善构建“1+X+N”服务体系,“1”即康养联合体为服务圈核心,依托专业团队向服务圈内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照护服务,并逐步统筹服务圈内专业照料、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等资源,目前已落地布局康养联合体28家,实现镇街全覆盖;“X”即村社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能够向本村社居民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础性服务,目前已实现村社全覆盖;“N”即集成政府、市场、社会等资源,提供“基本+特色”服务项目和场景,目前已探索形成“物业+养老”、陪诊银发、适老化改造、萧膳养助餐等特色场景。
(二)试点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改革
针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内容相对单一、资金使用绩效不高、服务队伍专业性不强、服务覆盖率不足等问题。为此,今年我区启动以城厢、北干、蜀山、新塘、新街5个镇街为试点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加强区级统筹,明确“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财政资金执行率、助老员持证率、老年人获得感”四大核心指标,通过“区域统采、服务多源、充分竞争、老人自主”,改变原有镇街分散采购、选择单一的传统形式,保障老年人自主选择权,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良性竞争和专业水平。拓宽服务项目,立足于省市政策接轨、长护险互补、老人需求回应,结合蹲点访查、能力评估、满意度回访等工作,针对老年人急需的上门助餐、陪诊就医、康复护理等需求,从12项基本生活类服务内容拓展至涵盖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大类39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三)积极提供老年健康相关服务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与协同,强化整合照护,加强疾病防控,切实做好医养结合。一是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糖尿病眼底、口腔、营养、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评估、随访干预管理,2025年度已完成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评估人数38958人,任务完成率达到118.05%。同时,深入推进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89个,2024年完成家庭医生签约76781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人数达到了240255人,覆盖率88.98%。二是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每年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2次医养结合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测量血压、血糖、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等。完成1次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106892人,完成2次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7766人,合计服务114658,覆盖率达40.60%。三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签订《萧山区医养结合合作协议书》,并根据协议内容每月指派医护人员开展至少1次医疗服务、每年开展至少1次知识讲座、每年对辖区内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开展至少1次专业技能培训,目前居家养老机构签约覆盖率100%。持续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要求,积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目前全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均可提供康复医疗服务。
(四)持续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赛促训、以训促用、以用促精”的原则,积极探索“竞赛引领、产教融合、工匠赋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优化养老护理员队伍结构,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萧山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首次设立“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提升比武”双赛道,共有68名养老护理员参赛,其中“90后”选手占比超过60%,年轻护理员已成为参赛主力。积极组织参加杭州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二是强化政校企合作。完成4家区级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认定工作,分别为区社会福利中心、颐乐养老集团、萧山四职和区衡源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区人社局,推动萧山四职与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浙江福寿康医养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产教融合・共育康养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实施“萧养菁英计划”。截至目前,全区持证养老护理员达1045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4.85人。三是推进工匠进校园。成立全区首个养老护理技能名师工作室,聘请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王利担任萧山四职“王利养老护理技能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计划全年覆盖学生1000余人次,将一线护理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推动“匠心文化”深入校园。
(五)全域营造健康养老积极享老氛围
坚持环境适老与银龄赋能双轮驱动,推动养老服务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一是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去年以来,我区开展了两轮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通过打造镇街适老化改造展示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推广、专业优质企业推介等方式,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社会面适老化理念和能力得到有效普及提升。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有7551户老年人家庭完成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预计兑付补助资金达到将5650万元(其中已兑付4102万元)。二是创新老年教育形态。整合各职能部门老年教育资源,拓展老年教育供给渠道,加强社区老年学堂建设,推广纯公益送课+低偿拼课+普惠学堂多模式,联动人社、家政协会等资源开展银龄赋能计划,以宁围街道、闻堰街道为试点,探索“银龄学堂+技能培训+再就业平台”新体系,打造基层“老年学堂+”的新路径,打造“银龄赋能”样板。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结合您的意见建议,我们将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实现“医养学乐为”一体化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夯实“1+X+N”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数字赋能优化服务生态,基于大社区服务圈内所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终端设备数据采集,适度融合医卫等政府数据,聚焦服务、运营、安全,加强数据分析研判应用,提高服务体系质效,提供多元精准供给。优化全区养老服务设施“一张图”,梳理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近远期规划点位,提出布点建议方案,为镇街“大社区养老服务圈”的科学划定提供技术支撑。继续挖潜存量资源,多渠道落地康养联合体点位,细化制定服务标准和绩效监管办法,充分激活康养联合体在圈层中的核心作用。在陪诊、助餐、助医等多方位形成更多群众可及可感可享的服务项目、场景,提炼推广迭代更多成熟做法机制模式。
二是持续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围绕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财政资金执行率、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老年人获得感等核心指标,健全服务商、服务项目、服务人员三个层面的标准、流程规范体系,确保标准可依、规范可循。设置服务绩效观察点、健全服务商考核赋星、开展老人满意度回访闭环,服务工单的实时抽查,实现运营闭环和高效监管。力争实现试点区域内服务覆盖面从50%提高至80%、财政资金执行率从80%提高至90%,助老员持证率从85%提高至100%,老年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三是持续完善老年教育融合机制。组建千名“银龄主理人”队伍,以学堂、食堂、礼堂等为阵地,活跃社团和社会组织,引领老年人参与文化体育、基层治理、银龄互助等活动;增加普惠性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全区文化教育阵地,开设一批贴近老年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能力发展类课程,推进“老年学堂+四点半课堂+青年夜校”融合,构建“6+22+N”区镇村社三级教育体系,打造“晚晴乐学”教育品牌,浓厚老年人“有学有为”氛围。
四是持续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围绕“银发康养”,推进大健康、旅居康养、中老年教育、适老家居四大板块产业布局,通过实施以下举措,即: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保障,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组建一个产业联盟,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推动银发经济集聚发展;设立一个银发经济研究院,提供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一个适老生活体验中心,营造银发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争取纳入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建设行动。
衷心感谢您对我区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承办联系人:贺军 联系电话:8961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