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个月 赵家墩聚落遗址完成考古发掘

距今6000年 以马家浜文化晚期为主体 发现少量良渚文化时期遗存

发布日期:2025-09-22 09: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赵家墩遗址.jpg

 赵家墩遗址

出土文物.jpg

出土文物

随着赵家墩遗址考古的发掘完成 ,杭州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蜀山南车辆段进入全场地施工阶段,机器轰鸣、场地作业正如火如荼。

2024年11月,为配合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工程蜀山南车辆基地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博物馆联合对赵家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工作历时近8个月,发掘面积2050平方米。

该遗址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晚期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时期遗存,聚落结构清楚,遗迹丰富,是杭州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

以马家浜文化晚期为主体

兼具本土特色

赵家墩村地处蜀山路与亚太路交叉口西北部,村南300米处即为杭州绕城南线萧山南出口,村内河流纵横,风景秀美,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地貌。

近年来,村子周边发现较多史前遗址,如沈家里遗址、祝家桥遗址、鲁公桥遗址等,而赵家墩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后的一处聚落,更是丰富了这个区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史。

“此次发掘的技术难度并不大,遗址的地层堆积相对简单,土质、土色容易区分,且堆积较薄。”萧山博物馆工作人员王鹏介绍说,“不过,遗迹相当丰富,马家浜文化晚期的部分墓葬、灰坑、柱洞之间的打破关系明显,这也是发掘中的一大难点。”

发掘过程中,清理了一批墓葬以及大量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遗迹;遗址内还发现有若干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时期遗存,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史前遗址,为研究浦阳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和马家浜文化晚期钱塘江南北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那么,如何判定遗址属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据了解,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以1959年发掘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范围为环太湖流域地区,杭州湾地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布区。马家浜文化与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自成发展系列,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们综合地层与出土的遗物来看,该遗址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王鹏指着工作站里正在整理和修复的文物说道,“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夹砂红陶居多,还有少量泥质红陶、泥质黄白陶。可辨识的器形有釜、鼎(鼎足)、豆、罐、支座、器盖、异形鬶、灶等。”

赵家墩遗址的马家浜文化遗存,与浙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遗物有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着明显自身特色。

首先,从葬俗来看,墓葬虽然都是南北向,但是墓主人的头都是朝南的,而浙北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墓主人大多是头朝北,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从出土器物看,赵家墩遗址比较流行圜底的球形釜,口沿多呈内凹形态,整个的形制与钱塘江南岸的特色的器物也有演变的关系。

“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遗迹和遗物,应当与其地处两大文化区过渡地带有关。这对于我们研究整个萧山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序列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王鹏说。

发现少量良渚文化时期、

马桥文化时期遗存

在市考古所萧山工作站内,考古人员正将出土文物逐一整理、归类、修复。记者看到,货架上按出土地点如墓葬、灰坑、柱洞等分门别类,整齐排列,便于后续研究与保护。

其中,灰坑中出土的一件陶釜具有代表性。这件陶釜口径25厘米、高20厘米,保存较为完整,双侧各有一只“耳朵”——鋬(指陶器的耳状把手),底部泛黑,可能是火烧的痕迹。“陶釜属于炊器,这是出土的遗物中比较完整的一件。至于底部的黑色痕迹,是使用过程中形成,还是烧制时留下,还不能完全确定。”工作人员介绍说。

另一件保存较好的文物,是墓葬中出土的玉玦,玉质较为通透,但材质并非真正的透闪石玉,可能为玛瑙或叶蜡石一类。玉玦位于墓主人头部一侧耳部位置,是墓主使用的装饰品。

除马家浜文化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时期的遗存。良渚文化时期遗迹仅见灰坑,但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器,还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如鱼类脊椎骨、猪颌骨等。

马桥文化时期遗存仅发现一座墓葬,这也是萧山地区首次发现马桥文化时期的墓葬。墓葬内有六件随葬器物,保存情况一般,整体提取后目前尚在修复中。

这些遗存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内文化发展序列的材料,也为研究环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接下来,考古团队将继续梳理和完善发掘资料,推动多学科研究,完成发掘简报编写,并向公众公布成果。(童宇倩 潘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