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新城幼儿园用“娃娃家”缓解分离焦虑

发布日期:2025-09-16 09: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开学初,分离焦虑总是新生家长最头疼的事情。而空港新城幼儿园却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让入园的场景从此起彼伏的哭闹变为稚嫩欢快的笑语,从紧拽衣角的忐忑到奔向园区的笑脸。这份转变的关键,就藏在托班教室里那座特别的“娃娃家”里。

不同于常规教室布局,托班的“娃娃家”以双层木质阁楼为核心,巧妙利用垂直空间打造出独特结构。低矮的屋顶与围合式设计,营造出半封闭的私密氛围,既满足了孩子们攀爬探索的天性,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协调性,更让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拥有了“专属小天地”,悄然抚平内心的不安,筑牢心理安全感。

“我们希望通过‘娃娃家’,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找到‘家’的熟悉感。”托班倪老师介绍,面对初入园的孩子,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是帮他们适应环境,而非急于推动社交。因此,老师们以“娃娃家”为桥梁,搭建起无压力的适应阶梯:起初,由老师扮演“妈妈”陪伴孩子玩耍,用熟悉的家庭角色拉近距离;接着,引导孩子主动向同伴递出玩具,开启第一次友好互动;最后,鼓励孩子们一起“煮饭”“照顾宝宝”,让同伴间的协作在轻松氛围中自然发生。

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孩子因想家而落下的泪珠,老师们从不会催促或焦虑,而是轻轻俯下身、张开温暖的臂弯,化身幼儿园里的“妈妈”:用轻柔的拍抚平复孩子颤抖的肩膀,用温软的话语轻声安慰“老师抱着你,就像妈妈一样”,再用纸巾耐心擦拭掉他们眼角的泪水。一次次蹲下的拥抱、一回回温柔的抚慰,如同为孩子在陌生环境里锚定了“安全坐标”,让他们慢慢放下戒备。

当孩子情绪逐渐平复,“娃娃家”便成了他们释放天性、模拟生活的小天地。在这里,孩子们自发开启沉浸式角色扮演:有踮着脚尖认真给娃娃穿衣服的“小妈妈”,有用玩具勺子小心翼翼喂饭的“小爸爸”,还有裹着毛毯蜷在角落假装睡觉的“小宝宝”。一个个生动的场景,都是他们对家庭生活的温馨还原。

老师们则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化身邻居,轻轻叩响阁楼小门主动互动;有时扮演“不小心被热汤烫到的人”,引导孩子学着吹凉食物;当“娃娃家”里的“宝宝”哭闹时,还会和小玩家们一起讨论安抚办法。这种去权威化的互动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权,又在自然交流中悄悄融入生活认知教育,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

“我们希望‘娃娃家’不仅只是孩子们的游戏空间,也能成为幼儿成长的‘孵化器’。”空港新城幼儿园园长蒋春丹告诉记者,希望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发展社交能力,在互动协作中建立自我认同,游戏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规则、理解情感表达的“生命初体验”,从而为未来成长打下温暖坚实的基础。(王俞楠  叶少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