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中医辅诊系统

发布日期:2025-09-12 09: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萧山区
分享:

如何让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又快又好?10日,记者从区卫健局获悉,我区25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一套“黑科技”——中医辅诊系统。该系统的配置为基层医生增添了一名中医“AI助手”,它基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融合了3000多名名医的经典处方,可以协助基层医生开展智能问诊、辅助诊断推荐、医学知识检索等,显著提高了医生的中医诊疗能力,规范了诊疗流程,降低了用药风险,使年轻医师和跨界从事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也能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数字赋能,让中医诊疗更高效

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区首个试点推进中医辅诊系统的点位。医生高宋婷是该中心第一批受益者,她是全科主治医师,同时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这套系统已经从一个新科技转变为她日常工作学习离不开的“得力战友”。

据悉,在中医辅诊系统中,设置了中医诊疗、名医名方、中医治未病等功能,其中中医诊疗则是高医生用得最多的模块,它涵盖了智能辨证、中医电子病历、中医诊断、智能开方的功能。

10日上午,高医生在诊间为市民进行中医诊疗。“高医生,我咳嗽得厉害。”明朗村的陈大伯来看诊。扫描患者挂号单后,门诊病历立即出现在电脑上,既往病史、检验检查等信息一一呈现。

“您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差不多一周了。”“一天大概咳嗽几回?”“一直咳嗽,有时感觉喘不过气来。”“来,我们来看一下舌苔。”高宋婷一边进行望闻问切,一边勾选相应的病症信息。

问诊完毕,系统自动形成规范化中医病历,并给出诊断建议:疑似“咳嗽—痰热郁肺”,AI辅助推送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实时提供中西医诊疗建议和参考意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方子进行调整,并最终成方。

“这里的村民都比较信任中医,来看病总希望我们能把把脉、开点中药。作为全科医生,虽然也学过中医,但精深程度和临床经验可能比不上资深中医师。这个AI辅诊系统,就像一个随时在身边、知识渊博的‘老中医’师傅,能帮助我们快速梳理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信息,给出符合中医理论的辨证参考和用药建议,极大地弥补了我们年轻医生在中医经验上的不足。”高宋婷说,在诊疗上会更有底气,而且一旦方子有误,系统还会自动提示。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系统配套设置的还有一台中医舌面采集仪,通过该设备采集患者舌面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舌象和面部的分析结果,包括舌色、苔色、舌型等。AI助力有效提升诊疗效率,医生能把更多时间用在患者身上。

基层医疗作为慢病管理和治未病的第一道防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让居民对中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据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名医生在中医辅诊系统的使用量达1.3万次,有效生成中医处方4209张。

落地生根,惠及基层百姓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中医诊疗范式。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不少患者也曾心存疑虑:“电脑也能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蒙人的吧?”

“我们的中医辅诊系统基于中医名医大师的问诊逻辑,可辅助诊疗基层3200余种中医病症,支持开具600多种经典方剂,辨证推方准确率大于85%,相当于主治医师的水平。”区卫健局科教信息科科长鲁建锋介绍,“我们还结合萧山本地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把全区5个中医流派的经典处方导入了该平台 ,此外还融合了3000多名名医医案,方便随时调阅学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宝库。”

有了这个“AI助手”,和高宋婷一样服务基层医疗的年轻医生可以更加专业地帮助更多的病人,不断提高中医诊疗在群众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心里没底”就将病人往上级医院送,大大减轻了上级医院的医疗负担。

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该中医辅助诊断系统共产生规范病历2.2万份,医生主动参考智医助理辅诊6.3万次,系统提供6.6万条辅助诊断建议,主动检索学习医学知识4.8万次,诊断符合率和处方合格率高达100%。

鲁建锋表示,目前,全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上线中医辅诊系统,后续我区还将逐步向区级医院进行服务延伸,持续完善智能辨证开方、名医经验传承、健康中医地图等系统核心功能,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医药服务深度融合,让更多居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精准的健康服务。(盛凤琴 陈伟聪  卢有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